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策略

聂凯

聂凯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初中部250200

【摘要】人格教育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衡量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对于教师而言,摸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结构,通过以身作则,优化课堂形式等手段更好地开展人格教育,是其完成人格教育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初中教学;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059-01

在初中阶段的各学科里,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摸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内容设置脉络,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人格教育策略,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大任务。

一、人格教育之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随着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在各学科的推行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课自然也不例外。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或思想品德课)而言,首要,从国民教育目标角度来看,有效的人格教育能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等必修课程讲授,把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认为,人格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判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成败的首要标准。

二、初中人格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

根据当代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设置,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作为教师,摸清吃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人格教育内容的安排设置,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必要之基。

(一)道德与法治人格教育

道德与法治人格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初步认知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认清我国当下的基本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框架性认识,进而明确自己的历史任务,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识和信心。

受当代信息传播发达程度日益激增的影响,当代初中学生更可能受到错误意识形态、错误政治观点的误导。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他们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不良信息歪曲了理想信念,或对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事业产生怀疑。这也正是为什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中,把道德与法治人格教育放在首位是至关重要的。

(二)法律人格教育

法律人格教育的相关内容集中于八年级,主要包括:宪法、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内容,以及公民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相关内容。

通过法律人格教育,让初中学生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初步树立法律信仰,引导其形成用法治思维看待社会现象的习惯。一个人只有形成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的人格,才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避免做出危害他人甚至社会的越轨之举。

(三)心理人格教育

以七年级教材为例,其关于意志磨练、自信自尊、性格优化等方面的内容设置,目的就是在于将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培养成意志坚定、自尊自信、拥有高尚情操的心理健全的人。将这些心理人格教育内容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起点,有引导学生首先成为一个行为规范,有抗压能力的人,为其今后的学习道路、人生道路提供最基本的心理素质保障。

(四)道德人格教育

爱国是道德之首,一个人如果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愿为祖国的振兴而奋斗,那么他也不会形成健全的人格,更无法成为当代中国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其在内容设置上循序渐进:首先介绍的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接着是中国的当代基本国情,以及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等内容。这样的内容安排,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激发他们去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心、责任感。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对共产党的热爱,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

三、如何有效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一)形成体系完整的人格教学观

从成年人视角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可能都是“理所应当”、“毋庸置疑”的政治、法律常识或道德公序良俗。但对于青涩、欠成熟的初中生而言却并非这么理所应当。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国民教育目标和初中生人格健全发展的视角来钻研教材内容,深挖其中的内容联系,彻底弄清教材为何要设置这些内容、为何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内容等问题。只有道德与法治老师形成了完整的人格教学观,人格教育内容才能更深入的渗透到学生内心,并影响他们的自觉行为。

(二)讲究教育艺术,以情育人

学生如果“亲其师”,就能更好地“信其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格教育离不开师生情感交流,道德与法治老师绝不能是“冰冷的陌生人”,而应成为一位“益友”。教师要尊重、热爱、理解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建立深厚的信任和情感,通过自身与学生的联系,将人格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道德教育内容的课堂上,教师就可以积极与学生互动,提问学生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以及当代中国的一些经济、社会现象,了解他们的看法、观点,并通过交流自身的正确理念,对那些扭曲、错误的认识、观点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

(三)教师以身作则,形成人格示范作用

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身的品性、知识才能、道德情操、行为习惯、气质等人格要素,都会无可避免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展露并对其造成影响。教师一次不良的人格品性暴露,往往会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产生很多次授课都难以弥补回来的危害。

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在个人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树立榜样,贯彻“知行统一”,通过自身的崇高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发挥教师人格的示范作用,最终促进人格教育的更有效开展。

(四)创新教学手段,让道德与法治课更具吸引力

对于初中生而言,枯燥课本内容和课堂教育,是他们不喜爱甚至抵触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诱因之一。对此,引入一些活泼、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能显著促进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其更愿意接受教学内容传递的价值观和行为引导。

例如,播放法律宣传动画,开展道德教育演讲比赛,举行道德教育情景剧节目表演,组织关于时政社会热点的课堂辩论等,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都是减少道德与法治课堂乏味枯燥程度,提高学生参与人格教育课程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凌雁.思想品德课中实施人格教育的原则与策略读[J].科教导刊,2017(07).

[2]郝俊明.加强情感教育渗透提升初中政治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02).

[3]陈成志,焦春红.人格新论[J].科技信息,2015(08).

[4]王晓波.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J].雪莲,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