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施工企业计量管理的几点做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计量管理的几点做法

尹雪

尹雪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23)

摘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计量是质量的保证”。加强计量管理,持续的完善的测量管理体系,为原材料检验、施工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物资能源消耗、安全生产、环境监测、成本核算等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是建筑施工企业计量管理的目标。本文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主要阐述了建筑施工企业计量管理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计量管理核心宗旨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是具有综合施工能力的国有控股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公司历来倡导“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施工质量理念,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宏观发展战略。公司于2009年率先推行GB/T1900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标准,策划建立了测量管理体系(AAA);计量工作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基础,它源于生产又服务于生产,同时又是公司生产技术和保障能力的重要表征之一,测量设备管理和测量过程控制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计量的准确可靠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和保证,它体现了计量工作“准确性”的基本特征,展示了公司计量管理的基本理念。下面笔者就公司的实际情况,谈谈公司计量管理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重视培训

公司将计量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管理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了在总工程师直接领导下的各级计量管理机构,技术中心是公司的计量管理职能部门,并有专职计量管理人员负责全公司计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制定公司计量管理制度,编制《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对公司各工点的计量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子、分公司也有相应的职能部门和计量管理人员,负责各单位的计量工作。各工程指挥部、项目经理部配有计量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和施工现场的计量工作。全公司现有各类计量人员300余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计量管理网络。近年来,随着施工项目的增加和施工领域的拓宽,我们加强了人员培训的力度,每年举办一至二期计量人员上岗培训,每年取证人员近100人。三年来共举办GB/T19022标准宣贯10期,600余人参加,培训计量内审员200余人。今年我们又进行了GB/T19022-2003标准的宣贯,购置新标准200余册,举办了新标准培训班,培训人员60余人。同时,公司建立了完整的奖励机制,每年对计量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保证投入,配置设备,加强送检

随着计量管理日趋科学化、规范化,为了满足企业施工生产需要,我们购置先进的测量设备,以精确的计量数据指导施工生产,确保工程质量。在深圳地铁施工中,由于工程地处深圳繁华市区,为超前地质预报专门购置了地质雷达测试仪,并为全天候监控施工过程,购置了全站仪、断面仪等精密仪器,确保了施工安全及工程质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水泥、钢筋是我们施工的主要材料,我们在各主要工点都配备了地中衡、电子秤,加强了物料进出的经营管理。为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我们绝大部分工点都建有混凝土自动搅拌站,并对自动计量部分严格进行检定,保证了混凝土的质量。近年来,公司为了通过提高搅拌站管理水平,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大力推行搅拌站信息化管理,实现搅拌站数据标准化、实时化及视频化,各级管理部门可以实施远程监控,实时、直接、全面的对混凝土搅拌站进行有效管理,减少或避免混凝土质量问题。

近年来,在施工领域的拓宽和施工项目的增加的情况下,每年用于测量设备的购置和检定费用达1000万元以上。目前,全公司拥有主要测量设备近6000余台(件)。由于公司的施工特点是点多、线长、施工分散,所以主要测量设备是送检。测量管理体系运行以来,员工的计量意识得到了提高,自觉执行测量管理体系文件,计量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得到了发挥。近几年,公司在重点工程中主要测量设备的送检率达到了100%。三年来,公司的主要工程没有因计量问题出现的质量事故。赢得了市场,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三、重点工程,重点控制,加强检测

近年来,我公司的计量检测工作在重点工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公司的工程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如我公司施工的合蚌铁路客运专线站前2标全长52.42km,设计速度350km/h,采用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为保证无砟轨道顺利施工,必须确保轨道精调的精度满足设计要求。为此,公司组织无砟轨道精测人员帮助指导该项目进行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的精调,采用GROS1000轨道精调小车配合LeicaTCRP1201型全站仪等先进测量仪器,对无砟轨道进行了静态调整和动态调整,最终一次性通过了无砟轨道的验收,保证了工程顺利按期通车。

吉图珲铁路客专Ⅰ标正线长37.588km,其中隧道8座,计12.537km,占标段全长的33%,隧道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施工技术难度较大,且工程所在地气候寒冷,有效施工时间短。为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公司组织测量检测人员,采用先进的测量检测设备,全过程参与工程测量检测,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提前预测地质情况,制定技术防护措施和有效施工工法;采用地质雷达、回弹仪对工程实体质量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现场质量缺陷,制定有效整治措施,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达到设计与规范要求。

我公司施工的合肥枢纽南环线南淝河及经开区特大桥均为(114.75m+229.5m+114.75m)下承式、等高度、连续、刚性桁梁柔性拱桥,为双线铁路,ZK活载。铁路桥面采用参与主桁共同受力的正交异性板整体桥面,钢桁梁采用带竖杆N型三角桁架,节间长度12.75m,边跨9个节间,主跨18个节间;桁高15.0m,斜腹杆倾角40.36°;柔性拱肋采用圆曲线,矢高45m,矢跨比为1/4.5,梁端距支座中心距为1m,全长461m,其主跨跨度在同类型桥梁中居于首位。钢桁梁结构总重1.5万t,单根杆件最大重量约80t,采用顶推法施工。为确保施工安全和成桥状态符合设计要求,公司组织监测人员对上述两桥进行了施工监控。施工监控的主要对象是钢桁梁拱桥的桁梁、导梁、支墩、滑道梁和拱肋等,包括变形控制和应力控制。通过采用Leica1200GPS和LeicaDS05电子水准仪等先进的测量设备,对钢桁梁各杆件节点挠度和应力进行全过程的监测,使钢桁梁在顶推过程中处于可控状态,为全桥顺利完成顶推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完善制度,监督检查,狠抓落实

经过努力,我们建立健全了计量管理制度,明确了计量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并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逐步完善了测量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年来,我们注重加强现场计量监督检查,每年都开展计量工作专项检查(抽查部分工点)、专业片区管控检查(检查所有工点)。公司每年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及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一同进行,使各个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不断完善。检查面基本能覆盖所有工点,计量检查的重点是《计量法》的宣传贯彻情况,查看施工过程控制记录如测量记录、检测记录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要求,立即整改,推动了计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了企业的技术管理。

由于公司施工流动性大,为使测量设备管理有效、可控,进行了测量设备动态化管理,各项目经理部及时建立台帐上报有关计量报表,各子(分)公司每年向公司上报各类报表。通过建立和完善测量管理体系,更进一步规范了计量管理工作,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计量意识,加强了测量设备的管理和投入,工程测量能力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大大提高,为公司工程创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树立起一个守信用、重质量的企业形象,从而保证了施工质量,增加了顾客的满意度,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计量标准,节约成本,方便施工

目前我公司在用的计量标准是“轨距尺检定装置”,该装置是由轨距尺检具、深度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宽座角尺、塞尺、表面粗糙度样板、兆欧表等组成。轨距量规按二级传递,一级为(1435±0.03)mm,二级为(1435±0.08)mm。高数显示值误差±0.20mm。动测量块的测量面与测量板内面的距离为(44±0.03)mm,固端左测板测量面与固端右测板测量面的距离为(43±0.03)mm。纵横向水泡按GB1146要求,分别安装30″与1′的水泡。连接体采用直径33mm厚臂无缝钢管。

针对此标准我们还建立了检定记录及证书的核验制度、事故报告制度、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计量标准器使用、保养制度、计量检定管理制度、计量检定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并严格按制度进行管理。每年除了进行周期检定以外,还做一次计量标准稳定性考核;对于检定数据进行校准确认,给出校准确认记录;使用期间还进行轨距重复性测量、超高重复性测量、测量块重复性考核、稳定性考核;为了保证标准准确的量值传递,还找到同类标准进行比对试验,以验证轨距尺检定器所评定的不确定度。

标准器每年送上海铁路路局检定所进行检定,以保证量值传递的准确性。每年对现场200~300把轨距尺进行校验,大大节约了检定成本,方便了现场施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企业标准的作用。

六、结束语

“勇于争先、永不满足”是我公司经久不衰的奋斗精神,它突出地彰显了大型央企的管理风范,也是公司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公司积极导入现代计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坚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是公司立足当前、前瞻未来的战略举措之一,公司将通过计量工作的科学管理和有序运作,将顾客的期望实现于建筑施工过程之中,筑造精品工程,立足行业群雄之林。

参考文献

【1】浅谈计量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郑晓娜、党引线,《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10年04期

【2】企业生产经营中计量管理的重要性,张传远、于同珍,《科技与企业》,2012年13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900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