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郭俊

(浙江省兰溪市马涧初级中学,321115)

摘要:目前我国许多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学体育教学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努力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导致素质教育不能很好落实的瓶颈。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焦点是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地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不仅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

目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加上学校教育不能全面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同时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特点,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为此,这就要求在体育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体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能够分散学生对自己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来,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后,就会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并从中体验到满足、舒适等运动愉快感、产生良好的心境。体育活动主要以身体语言为交往和教育手段,使交往各方产生亲近感。

从社会健康的形成机制看,认知社会交往能力是建立在一定信念和品质基础上的。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教育,能够对诸如公共道德、社会交往的方式、方法等社会健康领域的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并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活动的强化,形成相应的道德认识。但道德相对信念和个体的品质而言,还是不稳定的、易变的。体育活动是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的刺激性以及参与活动的机会等因素的影响,个体更容易为群体活动所吸引,在反复身心体验中,学生把道德认识通过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信念,从而成为学生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在室内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常识,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体育教师还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通过讲授、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预防心理疾病。

2.了解学生现状,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教师平时应对学生家庭情况,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现状等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并逐一进行认真地分析,切实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给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学校不良影响的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和帮助,并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以免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3.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他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进身体器官、技能的发展。体育课又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的教学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使其消除封闭心理,克服恐惧、紧张心理,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多让学生互相交流,互帮互学,鼓励互相帮助,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还可通过丰富多彩的运动竞赛,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从抑郁、焦虑、自卑、困难等心理阴影中走出来,产生积极情绪,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

4.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年龄不同,心理发展特点也不同。儿童时期由于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期,身体各机能还不完善,特别是神经系统还不成熟,因此,儿童的情绪不稳定,比较活泼好动,易与小朋友相处,但喜怒无常。这个时期应注意对少年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应采取一些活泼、欢快的游戏和集体项目,运动强度不能太大,以培养他们参加活动的兴趣。少年时期,由于身体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学生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强烈,争取个性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一时期,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任务时,不但要重视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也应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还能使学生保持较大的练习兴趣,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处在动态之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学生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他们的情绪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于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5,(3).

[4]马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障碍防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5]盛红镭.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相结合的实践[J].科教文汇,2007,(9).

[6]杨勇.新课程理念需要体育教学新观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

[7]吴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J].福建体育科技,2005,(5).

[8]卢其宝,李少群.关注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