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关于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思考

孙邦福

广州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440

摘要:基于对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问题及维修管理的研究,首先,阐述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具有延长医疗器械使用寿命、降低医院成本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维修人员工作能力有待提升、维修保养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最后,针对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给出提升维修人管理员素质、加强维修保养工作、加强维修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日常检测工作等有效措施。

关键词:医疗器械;维修;维修管理

引言

随着医疗产业的发展,医疗器械的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医疗设备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医疗器械正逐步向精密仪器和智能设备方向发展,需要对医疗器械进行更多的维护和管理。医疗设备本质上是一种电子和机械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故障。一旦出现故障,将影响诊断和治疗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应要求相关人员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提高设备管理质量,以确保当前医院患者的生命安全。

1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重要作用

1.1延长医疗器械使用寿命

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医疗器械的维修,可以在很大程度延长医疗器械的使用期限。因为医院中的医疗器械价格相对昂贵,如果医疗器械出现小问题,没有及时进行维修工作,那么问题的长期积累将会对医疗器械的正常使用受到影响。通过医疗器械维修,可以及时将其中存在的小问题解决,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稳定运行,从而延长医疗器械使用期限[1]。

1.2降低医院成本

医疗器械在医院各项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内很多工作的展开需要依靠医疗器械。因此,通过医疗器械维修工作的展开,可以将医疗器械当中存在的问题尽快解决。这样医疗器械可以正常展开就诊或者诊断等工作,保证医疗器械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与此同时,医疗器械的折损率也将会降低,那么医院将不需要在耗费大量资金进行医疗器械采购。

2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

2.1维修人员工作能力有待提升

在我国许多医院发展中不难看出,许多医院对医疗器械的维修工作造成忽视。主要体现在,针对医疗器械并没有安排专业的维修管理工作人员,同时针对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工作人员的招聘以及使用等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这一问题的产生,对医疗器械的维修工作造成影响。与此同时,因为没有制定严格的用人标准,导致许多医院会使用专业能力相对较低的维修工作人员。维修人员的维修技术与医疗器械发展不匹配,而且有部分维修管理工作人员针对医疗器械的实际情况与原理都没有真正掌握,种种问题的产生,都会对医疗器维修与医疗器械使用造成影响[2]。

2.2维修保养工作不到位

为医疗器械维修工作中,医疗器械的保养在其中占据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保养可以及时发现医疗器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给出有效解决措施,避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但是,从目前医院医疗器械维修工作中可以看出,针对医疗器械保养工作没有落实到到位。保养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对医疗器械进行保养。同时在保养过程中不能保证其全面性,从而导致医疗器械的保养存在疏漏,从而影响医疗器械的使用与安全稳定运行。

3加强医疗器械维护管理的思考

3.1医疗设备维修技术档案的建立

医疗设备是一项涉及声学、光学和电子学等多学科的复杂工作。它不仅需要维修人员掌握自动化和机械方面的实际经验,而且需要借助相关设备信息进行维护。因此,有必要建立设备维修技术档案。特别是对于大型医疗设备,有助于维修人员建立相应的医疗设备电子状态数据库,解决复杂的维修问题。否则,在有经验的维修人员离开后,新的维修人员很难解决维修问题,或者不可能只通过心理记忆处理高质量设备的频繁更新,也不可能在没有数据库帮助的情况下处理人员流动。声音会造成很大的维护困难。维修人员应在实际工作中收集现有资料,按仪器进行分类归档,登记设备、维修工具和维修记录,做好故障分析报告等,并纳入医疗设备维修技术档案,以保存维修依据。维护和保养。

3.2完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制度

在医疗机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执法力度,健全医疗器械维护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促进医疗器械维护工作的顺利实施,使工作能够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创新医疗机构的发展环境,改变传统的医疗器械观念,需要将医疗器械从专业化向资源共享化转变,改变单一维护对象的状况。维修人员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医院内的医疗器械进行检查,及时消除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避免忽视细微错误导致设备整体损坏。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加强维修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加强培训教育,提高维修人员的技能水平,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现代技术。现代医疗器械属于高科技产品,包括传感技术、超声技术、计算技术和电子技术。通过加强维修管理队伍的培训教育,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对于医疗设备,我们也可以使用现代化的管理系统,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从购买医疗机械设备到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实现设备的全方位管理[3]。

3.3引进先进技术

3.3.1引进信息管理技术

通过信息技术对医疗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后,可以便于维护管理人员了解和监控医院的医疗设备资产。可通过信息技术,维修人员可以查询到设备的基本信息,保修信息,历史维修记录,同种产品的常见故障和可维护性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维修人员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数据,进而提高维修技术和工作效率。

3.3.2引进生命支持类设备

计量检定设备计量检定在控制医疗设备的测量中起着重要作用,保证了医疗设备使用质量和病人的安全。有了计量检定设备后,维修人员就可以通过不定时的对医疗设备的检定,评估设备的性能,确定哪些设备可以正常使用,哪些设备需要进行维修,通过这些预防性的检测手段,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减少医疗事故,创造一个和谐的医患环境。

3.4加强医疗器械投入力度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在医疗设备维修管理过程中,应增加财力和人力资源。虽然医疗设备维护管理投资不能直接、快速、短期地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它具有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大型设备的维护往往依赖于上游厂家,这导致医院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部门缺乏重视。认为故障问题可以移交上游厂家派人维修,直接影响医疗器械的维护管理。设备管理者应督促医院领导转变观念,重视医疗设备管理,加大对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医疗设备的维修效率和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工作是医院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因此,为保证医疗器械质量,保证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及时做好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工作。通过维修管理工作的展开,可以及时发现医疗器械存在的问题,从而给出有效解决措施,延长医疗器械使用寿命,为医院内诊断工作等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其杰,赖传万,袁启坤.医院医疗器械维修难点与管理手段现代化[J].医疗装备,2018,31(12):61-62.

[2]刘继辉.探讨医疗器械维修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2018(12):94.

[3]黄晓燕,高萍.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及维修保养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1):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