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教育和文学创作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文学审美教育和文学创作技巧

周安娜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宁273165

【摘要】:文学审美观的提高对于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气质,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着很好的促进意义。本文分两个部分,分别对文学审美教育和文学创作技巧进行探析。

【关键词】:文学审美;创作技巧;教育

引言

在一般人眼里,学习文学专业是一项非常枯燥的任务,但只要对文学抱着热诚的决心,自然就能在相关课程的学习中,体会到这个专业带来的乐趣。文学专业培养的并不是培养一门具体的技能,而是对学生学习技能的素质,审美观及创作技巧的提升。

1、文学审美教育

1.1深挖语言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喜怒哀乐,体现了具有独特内涵的艺术魅力,令后世读者津津乐道、百般解读。因此,教师在讲授优秀的文学作品时,要帮助学生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字词、语句的内涵,解读其中的深刻含义,体味语言美,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自然而然地学会审美。

例如,了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时,着重讲解杜甫的叙事诗,其在语言上不仅有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还有令人感同身受的感染力。如《羌村》,“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描写诗人在“安史之乱”后回到家乡,家人乍一看到早已不在之人的惊喜;“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家人重逢之后的恍然如梦;“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周围邻居的对相逢场面的围观和感慨。这仅仅是诗人一个人的遭遇吗?绝对不是,这是当时离乱后世人重逢的常态,作者以点带面、力透纸背,使人读之颇有惊心动魄之感。这些对细节上的语言美的感悟和理解,对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大有助益。

1.2品味情感美,发展学生鉴赏能力

不同的时代背景养育了不同的作者和作品,每一个作者对世界和现实都有不同的观察和感受,因而呈现给读者一个个绚丽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刻地解读作品,品味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想法和见解,从不同的作品中品味不同的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如在讲解“南宋文学”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爱国诗人要属陆游和辛弃疾,他们都有满腔的报国理想,陆游写道:“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受妻孥!”辛弃疾则说,“试手补天裂”,也有对当时主和派的不满和讽刺,如“和戎自古非长策”“剩水残山无态度”等。同时,因为生活经历和自身情感的差异,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态度也有不同。陆游对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触及,写了《农家叹》《秋获歌》《书叹》等大量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而辛弃疾虽然也写了《村居》《带湖新居将成》等小词,但内容没有触及农民的现实生活,深度不够。在学习时,教师可以从作者的感情入手,引导学生感受其情感美,进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1.3借助想象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有着不同生活经验的独立个体,他们在面对同一文本的时候,也会根据自身经验得出不同的审美体验。因而教师不要强行将学生的审美禁锢在条条框框中,而是要鼓励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放飞他们的想象,得出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并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分享,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学习古典名著《红楼梦》时,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解读就多种多样,有些学生认为:“一僧一道着实可恨,明明知道英莲会被拐导致家破人亡,不但不阻止,反而为了度化甄士隐,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有些学生认为:“贾宝玉对于女孩子的好,太过肤浅,平安无事时打闹玩乐,发生变故时束手无策,是金钏、晴雯走向消亡的推手,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个渣男。”这些都是学生从自身经历和阅读体验出发而得出的观点,教师要对其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进而帮助学生梳理思想脉络,提升审美能力。

2、文学创作技巧

2.1关注时政,了解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映,是对人生、历史的本质揭示。它需要作者对社会和生活有丰富的了解,能从国家和世界发生的风云变幻中寻求艺术真实,发现写作素材,创作出好作品来。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有对“时”“事”有了深刻的了解,有了丰富的阅历,才会有敏锐的写作发现。丰富的阅历为写作发现提供线索与原材料,为写作发现提供构思的灵感。曹雪芹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从钟鸣鼎食跌落到举家食粥,从富贵皇权削为平民百姓,他苦心孤诣,批删十载,发奋创作,从而写作《红楼梦》。青年巴金在时代变迁的潮水中,从家庭到社会,从个人到别人,发现人物形象原型,创作出不朽作品《家》。

2.2建构完善的思想理论素养体系

写作发现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达到一个高度的。这同作者的思想理论素养有关。马列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论是思想理论素养的根基。只有具备科学思维分析的能力和素养,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发现素材背后的深刻意义,才能从社会、人生、历史的高度去把握题材,找准题材的写作角度与切入点,创作出好作品。托尔斯泰从他的检察官朋友柯尼那里听到一个故事后,对事件进行分析提炼,发现主旨,创作出晚年巨作《复活》,对封建贵族社会及法庭、监狱、教会等进行犀利揭露。鲁迅从他大姨母的儿子,即他的表弟阮久荪忽然精神病发作一事上,通过分析提炼,发现了写作素材,创作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2.3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培育敏锐的感知能力

写作发现能力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后天的实践、观察感知而来的。亲近自然,投身自然,接触广阔而丰富的大自然,努力培养自身的观察力、发现力,积累丰厚的素材,对写作发现有极大的帮助。只有充分地进行有意观察和无意观察的训练,才能提升感受发现能力。感受是由观察开始的,又进一步上升到思维。写作发现是感受发现的进一步升华。在感知的同时,努力培育审美发现能力,就能获得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欧·亨利有过流浪汉的经历,创作流浪汉小说很有名,《警察和赞美诗》家喻户晓。徐霞客漫游天下,走遍大半个中国,了解熟悉各地自然风貌与风土人情,创作出赫赫有名的《徐霞客游记》,弥补文学史上的空白。

2.4勤于阅读,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提升知识素养和审美能力,汲取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的精华,博采众长,传承文化,为写作发现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流。写作是一种创新,需要创新的动能和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时,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在阅读的同时,能够充分调动阅读者的个体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阅读对象进行第二次创作,在再度创作中,获取审美发现,寻求到创作的真谛,产生写作发现,再者,通过阅读,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了解写作发现的一些基本方法,比如发散法、逆推法、向背法、迁移法等,为组织素材找到一些基本路径,少走弯路,事倍功半。从古至今的文学大师创作无不是如此。艾芜年轻时浪迹西南边陲,获得大量材料,但苦于缺少审美能力和技巧,后来通过进入学校学习、深造,提升写作技能,创作出《南行记》。鲁迅饱读诗书,丰厚积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大师。

结语

综上,通过对审美因素的挖掘以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方式,在文学教育中进行审美渗透及创作技巧的培养成为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黄俊,于永洋.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析方法探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6,(05):142-143.

[2]齐恺.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0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