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柳州市龙潭公园水生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3

浅析柳州市龙潭公园水生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黎承珍

广西柳州市龙潭公园管理处545005

摘要:水体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在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龙潭公园在积极推进花园城市2.0版的建设中结合自身水系引进优质水生植物用于构建水域生态系统与营造园林水景,为调节良好的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龙潭公园水体造景角度出发,探讨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中的应用。

关键词:水生植物;水体景观;选择;应用

水体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的园林,对于水体的运用非常重视,行业内有“园无水而不活”之说。有了水,园林则有了活泼灵动的生机,也更增添波光水影,摇曳生姿的形声之美。水体景观的优美不仅与水体形态有关,更与周边园林的堆山理石、植物配置紧密相连。其中,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在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柳州市大力推进及实施花园城市2.0版的建设,柳州市龙潭公园积极谋划,设计打造并实施了多个项目,引进优质水生植物用于构建水域生态系统与营造园林水景,为调节良好的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龙潭公园水体造景角度出发,探讨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中的应用。

1柳州市龙潭公园水域概况

龙潭公园又名“大龙潭”,位于柳州市区南部,是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公园,是一个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观、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风情文化、亚热带岩溶植物景观为一体的大型风景区、开放性城市综合公园,为风情柳州的窗口、老百姓的欢乐家园及城市“生态客厅”。公园四周群山环抱,二十四座山峰耸立于一湖二潭四谷地之间。水是景区的精魂所在。公园水体依地势分隔为雷潭、龙潭、镜湖三部分,源头是公园西北面的雷山绝壁下一泓清泉,即雷潭,流量为1m3/秒。雷、龙两山之间汇成龙潭,雷潭与龙潭咫尺相隔,经地下河相潜通,潭水不外溢,二潭的水面面积约9500㎡,水温常年保持在18℃-22℃,盛夏潭水清凉可人,隆冬则水汽蒸腾,形成“双潭烟雨”之胜景。镜湖面积约20公顷,平静如鉴,周围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雷潭、龙潭、镜湖自西北向东串联成一条蜿蜒的水带如游龙般穿园而过,全长四千余米,流域面积达三百余亩,至东南面园外莲花山脚下的溶洞里再潜入地下,消失得无影无踪,自此形成了镜湖现有24.6公顷的水系。为给“游龙”添爪,公园选取在位于东南面美女峰区域的地势低洼之处进行改造,通过挖地堆坡,地形处理,在此修建了人工湖,取名“美女湖”,水面面积约13340㎡。同期,公园在卧虎山北麓建成莲藕塘,水面面积约8004㎡,并于2008年改造为辛柳友谊园。

2水生植物的定义及分类

2.1水生植物的定义: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中或湿地土壤中的植物,包括在湿地、小溪、水塘、水池、江河、湖泊等边沿生长的植物。

2.2水生植物的类型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

2.2.1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是种植在浅水或水边的植物,株型直立挺拔,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茎扎入泥中生长,上部植株挺出水面,植株高大,花色艳丽,绝大多数有茎、叶之分。挺水型植物种类繁多,如水生鸢尾、荷花、千屈菜、菖蒲、黄菖蒲、水葱、再力花、梭鱼草、花叶芦竹、香蒲、旱伞草、芦苇、水生美人蕉等。

2.2.2浮叶植物。浮叶植物是根系或地下茎扎根在水底,茎生长于水中,叶柄长度随水位而伸长,叶及花朵漂浮于水面上的植物,无明显的地上茎或茎细弱不能直立,花大,色艳,如王莲、睡莲、萍蓬草、芡实等。

2.2.3沉水植物。沉水植物根茎生于泥中,整个植株沉入水中,具发达的通气组织,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叶片多为线形或带状,能吸收水中部分养分,在水下弱光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发育,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水质浑浊会影响其光合作用,花小,花期短,以观叶为主,如金鱼藻、小茨藻、苦草等。

2.2.4漂浮植物。漂浮植物种类较少,这类植物的根不生于泥中,株体漂浮于水面之上,随波逐流,多数以观叶为主,如凤眼莲、大薸、浮萍等。

3水生植物的作用

近几年来,由于水生植物正逐步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已广泛应用于公园、绿地、别墅小区内的水景体系中,成为园林造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所起的作用表现在:

3.1观赏作用。水生植物以其洒脱的姿态和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点缀水面与岸边,形成水中倒影,使水面及水体变得生动活泼,增强水体美感。通过设计与种植不同形态和色彩的水生植物能使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想。

3.2净化水体的作用。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富集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治理、调节和抑制水体富营养化,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让“死水”变成“活水”。另外,水生植物对锌、铬、铂、镉、钴、镍、铜等重金属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对吸收、降解和清除农药和各种有毒化学污染物也有一定的作用。合理配置水生植物可有效净化水质,减少水中污染物,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3.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水生植物从湿生到沉水,形成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除了能固土护坡、涵养水源外,更为野生动物、鸟类和昆虫提供了栖息地,这些水生动物、植物及水中的微生物、鱼类、虾类相互作用,使水体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水生生态环境。

3.4固坡护岸的作用。水生植物植于水陆交界之处,其发达根系较强的扭结力,能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的侵蚀和冲刷,起到固土护坡的作用。

4水生植物的选择与应用的原则

4.1水生植物景观与园林景观整体统一的原则

园林景观是由一系列景观部分组成的整体,包含水体。因此,在设计水生植物景观时,要注重水体景观与周围景观耐湿乔灌木的配置,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形成景观的协调统一。

4.2选择易于管理的植物品种的原则

选择植物时,要充分了解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植株大小、观赏风格,以及水体的环境等。尽量选择根系较发达、植株强健、较耐水流冲击、容易打理的植物品种。

4.3选择不同开花季节的植物以突出季相变化的原则

很多水生植物都是开花植物,在选择植物时,应考虑到色彩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和变化性,通过搭配种植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来营造出多种色彩景观,可提高和持续景观的观赏性,形成多姿多彩的自然水景。

4.4物种的多样性原则

水生植物对于创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极为重要,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则要保持稳定的水生植物群落,从陆生、湿生、挺水、浮水、沉水植物依序构成生态景观,逐步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统一的组合体,景观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有效地净化水体,实现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构建起功能齐全且相对稳定的水体生态系统。

5龙潭公园水生植物的应用

5.1龙潭公园常用水生植物名录(见表1)

5.2辛柳友谊园水生植物的应用

辛柳友谊园位于龙潭公园核心区卧虎山北麓,毗邻镜湖东面,2008年时为纪念柳州市与美国辛辛那堤市缔结友好城市20周年而建,占地2万多平方米,水域面积2260㎡,水体平均水深0.6-1.6米,是一座园林精品园。园区的主景观是寓意“龙城”的柳州龙广场和寓意“皇后城”的辛辛那堤皇后广场通过一座钢结构友谊拱桥连接起来,展现出“友谊缩短最远的距离”的主题。园区运用宛自天开的自然园林式手法打造,通过地形处理及水体的构筑,合理布局建筑、道路及绿化配置。利用柳州本土墨石叠石理水,构造出自然、灵动的水体驳岸。在浅水区种植再力花、紫花梭鱼草、水葱、花叶芦竹、小花灯心草、千屈菜、宽叶慈姑、旱伞草等挺水植物,点缀于驳石之间;在中水区种植睡莲、萍蓬草等浮叶植物,结合钢结构拱桥、美国景观亭及中国龙造型营造出自然、舒适、协调的水景,极好地融合了两地的风俗文化。但由于水体生态系统不够健全,尤其缺乏净化水质的沉水植物,已呈现出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为进一步提升友谊园整体景观,保护水质,龙潭公园于2015年11月实施了辛柳友谊园景观水体生态修复净化系统工程,主要采用食藻虫引导水生态系统构建的技术,并辅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在水域内构建沉水植物群落,逐步恢复水下生态系统,从而实现水体生态净化,全面改善水体水质及周边生态景观效果。通过进行水体底质活化2260㎡、种植改良四季常绿矮型苦草1808㎡、小茨藻226㎡、金鱼藻226㎡、宫廷睡莲92株等沉水植物、投放食藻虫、螺、鱼虾类等微生物及水生动物、安装景观增氧喷泉等多项措施,完善水体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构建起结构完整、功能齐全且相对稳定的水体生态平衡,从而改善友谊园水体质量,实现了水体自净的功能,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抗污染能力,使友谊园水环境及周边景观变得更为生态美观,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该工程是柳州市首家应用食藻虫水体生态修复方法专利技术的样板工程,效果良好。

5.3卧虎山内环线水生植物的应用

卧虎山内环线原只是一条沿山脚蜿蜒穿行游步道,路宽仅1米。尽管与镜湖相邻,但因山脚植被杂乱,视线不佳,缺乏良好的观赏面欣赏对岸的春花岛景区,更无法形成园内环线。龙潭公园于2015年10月起实施了卧虎山内环线改造工程,设计建造了长55米石拱桥1座,4米宽沥青道路400米,2米宽阳朔石板路约200米,水榭及观景平台各1个,绿化改造面积约4000㎡。2016年8月工程竣工后将友谊园、春花岛与镜山三个方向有机串联起来,从此解决了景区内无环线道路的问题。由于紧临公园核心区内最大的水体——镜湖,湖岸线绵长,公园结合边坡及原施工遗留的现状对驳岸进行了片石抛填挡墙的处理、拉土填泥,堆砌出水生植物种植的范围,在水岸与春花岛衔接的挡墙边种植水生美人蕉、芦苇、花叶芦竹;观景平台与水榭两边种植再力花、花叶芦竹及水生美人蕉;沿水体边缘带状种植水生鸢尾、黄菖蒲;在往友谊园方向的排洪渠边种植香蒲、花叶香蒲、旱伞草,种植水生植物15000多株。在水生鸢尾的选择上,为丰富景观,使用了大红、紫红、粉、黄、蓝紫、淡紫等多个花色。4月-5月初,各色水生鸢尾竞相开放,惊艳了世界。在水生美人蕉的选择上,选用既耐水淹又可在湿地的多色杂交品种,花期4-10月,长达大半年之久。除此之外,在与水较近的岸上种植有池杉、重阳木、垂枝红千层、木芙蓉等耐水湿的植物进行驳岸的美化。这些植物多4秋色叶或观花植物,可观花观叶,尽展秋意之美,丰富了园林景观的色彩与层次,有效改善了内环线驳岸周边景观,逐步营造出湿地景观的效果。

5.4美女湖水生植物的应用

美女湖位于公园东南面美女峰区域,水面面积约13340㎡。生态花园一期建设时曾种植有紫花梭鱼草、千屈菜和小部分睡莲,但数量不多,未能起到亮眼的景观效果。此次改造以打造水生花海为主题,通过加大水生植物的体量重塑美女湖的美,使美女倒影在湖中的身姿有了水生植物的相伴更为婀娜。施工中先后种植青龙鸢尾、西伯利亚鸢尾、黑门鸡鸢尾、马蔺、黄菖蒲、睡莲、美人蕉、红梗再力花、芦苇、荷花等植物两万多株,营造水生花海景观。通过增加水生植物与水体的亲密接触,柔化了原驳岸较为生硬的质感,为水陆交界的过渡起到良好的衔接作用。在色彩运用上,综合利用了各种水生植物不同的花色进行合理的搭配,同一个品种或有多个颜色。如美人蕉有红色、黄色、粉色、鸳鸯色等;荷花有国庆红、粉黛及友谊牡丹莲几个品种;水生鸢尾更是花色众多。水生花海营造出的景观映衬着美女峰在水中的倒影,使美女湖焕发出灵动的生机,更增添了波光水影,摇曳生姿的形声之美。

5.5雷龙二潭驳岸水生植物的应用

公园雷龙胜迹区内的雷潭与龙潭咫尺相隔,经地下河相潜通,二潭面积约9500㎡,潭水冬暖夏凉。龙潭边上有一小片池杉林,为典型的色叶湿地植物。为打造秋意湖景观,公园结合龙潭驳岸改造加大池杉的种植量,每当深秋来临,潭水薄雾缭绕,仿如仙境。从八龙坝极目远眺,层林尽染,灿若云霞。林下种植的路易斯安娜鸢尾则临波荡漾,青翠苍郁。路易斯安娜鸢尾植株高50-80cm,地下具有扁圆形的根茎,既耐湿又耐旱,5月花茎从根茎顶端的叶中抽葶出来,花期较一般的鸢尾稍长,也是一种极具美感的水生植物。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展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冬看叶来夏看花,根据不同的观赏季节将植物错落有致地组合搭配,创造四时变化,更增添视觉上的美感。

6结语与展望

随着人们对水生植物认识的不断加深,其在园林水体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大龙潭以水得名,以水扬名,景区内水域面积大,水陆之间过渡的湿地带尤为重要。公园在水岸边种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不仅美化了水面,净化了水质,也为湿地水鸟提供了安静的栖息地。我们在观赏湿地水生植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湿地自然生态的和谐之美。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1)公园水生植物种类仍不算多,可选性不够。公园可以统筹考虑水生植物的引进与适应性研究,以期驯化选育出良好的适合柳州环境的新优水生植物品种,更加充实园林景观与水体环境的美化。

(2)水生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能力有待加强和提升。需要设计者多方面更深层次的提高设计水景的水平;需施工操作人员现场作业时能对水生植物特性有相当的熟悉程度,对水体水位的调节以及植物的实际种植有一定的操控能力。

(3)利用水生植物改善水体的研究和实践仍需继续前行。需要我们从构建水生态系统的大方向出发,深入研究如何使水生植物营造优美景观的同时,又能对景区水系产生稳定的可持续的净化作用,从而保证水体景观美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包满珠.花卉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94.

[2]柳骅,夏宜平.水生植物造景[J].中国园林,2003,(3):59-62.

[3]龙潭公园志

作者简介:

黎承珍(1975年生),女,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种植与养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