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治疗

/ 1

药物性肝病治疗

刘玉文

刘玉文(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奋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8100)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01-0177-02

【关键词】药物性肝病病因治疗

肝脏为人体最大、最主要的生化和药物代谢器官,经肠道吸收的药物及其他化学物质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由肝脏代谢。在此过程中,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直接作用或免疫机制造成。

病因

除了传统药物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肝损伤外,新药引起的肝损伤也不断涌现,甚至刚上市不久就因为可导致肝损伤而被撤销的也不在少数。根据国内外多年的临床用药监测,目前将常见的致肝损伤药物分类如下:①抗生素类;②解热镇痛剂类;③抗结核药类;④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⑤消化系统疾病治疗药;⑥麻醉药品;⑦代谢性疾病治疗药;⑧激素类药及其他。其中抗结核药物(21.5%)、中成药或中草药(21.2%)可能是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与分型

药物性肝病临床可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脂肪肝或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衰竭等。生化检查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异常,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结合胆红素(CB)升高至正常上限2倍以上;或血清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同时升高,且其中至少一项升高至正常上限2倍以上。

根据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CIOMS)确立的标准,根据用药后血清酶学升高的特点(主要标准为ALT与ALP的比值),将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分为3型:①肝细胞性损伤。ALT明显升高,常扔赥B升高和显著大于ALP升高水平。临床诊断标准为ALT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ALP正常,或同期ALT/ALP比值≥5。②胆汁淤积性肝损伤。ALP升高先于ALT升高,或ALP升高比ALT升高更明显。临床诊断标准为ALP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ALT正常;或同期ALT/ALP比值≤2。③混合性肝损伤。ALT和ALP同时升高,其中ALT升高必须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ALT/ALP比值>2,<5。

防治

1.预防药物性肝病重在预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注意休息与合理运动及饮食与营养,重视非药物疗法。用药如用兵,坚持少而精原则。注意以下几点:

(1)详细询问病史,对有药物过敏、过敏体质以及慢性肝肾疾病、长期饮酒、营养不良。新生儿和老年人用药应慎重,并应注意药物剂量。

(2)在药物治疗期间,特别是个体使用新药或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要注意检测不良反应,定期检测肝功能、尿常规和血象,一旦出现黄疸或转氨酶增高、肝功能异常应立即停止可疑治疗药物。

(3)对有药物性肝损害病史者,应避免使用类同或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

(4)鉴于保健品、食品市场上存在鱼龙混杂的状况,市民在选择时一定要仔细辨别,避免购买过分鲜艳或明显有别于本色的食品。卫生部门要加强对保健品、食品安全性及毒性的监察,包括重金属、农药、杀虫剂、霉菌及细菌的菌落计数等是否超标。

2.治疗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早期识别、及时停药,肝损害大多能恢复。主要措施如下:

(1)立即停用有关或可疑药物。

(2)卧床休息,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

(3)对黄疸、ALT增高病例,足够能量输入,大量维生素C(5~10g/d),静滴门冬氨酸钾镁、甘利欣,补充电解质、维生素E、还原型谷胱甘肽、S-腺苷蛋氨酸。

(4)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明显黄疸、ALT增高,尤其对胆汁淤滞型病例有时能收到良好效果。

(5)根据所用药物性质给予相应的解毒剂。

扑热息痛和四氯化碳(CCl4)中毒的防治措施:①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用法:初次口服140mg/kg,以后每4小时70mg/kg,共72小时;或首次静脉滴注150mg/kg(加在50%葡萄糖200ml内静脉滴注15分钟),以后静脉滴注50mg/k(500ml/4h),最后100mg/kg(1000ml/16h);②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部分肝损伤有一定疗效。

(6)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者应加强支持治疗,适当补充新鲜血浆或人体白蛋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控制出血可用维生素K130~40mg加入输液中静脉点滴或补充凝血酶原复合物;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补充支链氨基酸,使其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例恢复正常;同时给予必需的能量及生理代谢物质如ATP、辅酶A帮助肝细胞修复;必要时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伴肾衰竭者应用人工肾。

(7)肝移植,PT时间延长超过正常2倍或出现3~4期肝性脑病者应考虑肝移植。

参考文献

[1]曹天高,李朝霞.美能联合阿拓莫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5,7(6):622.

[2]陈鲁琦.复方甘草甜素治疗药物性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03,14(8):483.[3]何玉洁,李淑森.还原型谷胱肝肽对药物或毒物所致肝损害的保护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报,2004,25(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