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项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浅谈“三项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闫会云

襄城县实验高中闫会云

【中图分类号】G443.2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124-01

2005年12月18日,许昌市教育局在襄城实验高中召开现场会,要求全市中小学学习推广实高的“三项教育”经验。作为实高的地理教师,我倍感骄傲和自豪,欣喜之情流露于笔端。下面我就谈谈“三项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开展信心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自信,我努力,我拼搏,我成功。教室的标语时时提醒着我要及时对学生进行信心教育。特别是接到高一新生时,“信心教育”尤其重要。这是因为初三没有地理课,中招又不考地理,这样在高一开设地理课,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地理知识已被遗忘,表现在与高一新生谈及地理时,常常有学生说,初中时就没心思学它,现在根本就没信心学好了。试想,抱着这种心理投入高中学习中的学生,怎能学好高中地理呢?“基石”千万不能出问题呀!所以,我采取了如下方式开展信心教育。

1、每节送学生一句激励的话语。

如高一第一节地理课,我在黑板上写道: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地理无差生。学习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时,我送学生的话是:有您(地球)相伴,前进路上我将不畏艰难。这样,学生精神为之一震。学好地理信心十足。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几乎没有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

2、逢“山”开道,遇“水”修桥,作好学生前进路上的先行官。

众所周知,高一地理的第一、二单元难度较大,特别是地球运动及其意义这部分内容,需要培养好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否则,面对日照图,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怎样有信心学好这部分内容呢?所以,在学这部分内容前,我安排了这样一个课外活动,用“铁丝”“电线”等材料制作经纬网模型,这个篓空的“地球仪”既直观又形象,然后,每个学生从各个观测角度为其画像。即从侧面观察——画侧视图;从极点观察——画俯视图,并趁机把经纬网、地图的方向等内容“捡”起来,避免出现学生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地图,都“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尴尬局面。更不再会闹出“侧视图上经线长度明明不等,你为什么说经线长度相等”的笑话。为准备学习地球运动及其意义提前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这种为学生登上“高楼”及时“搭梯”、逢“山”开道的做法。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后面的学习尽管困难重重,但也信心百倍。

二、开展养成教育,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三维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一是自学引导,其中课堂自学时间10分钟左右,学生若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后面的引导、讨论、提问部分学起来会有些吃力。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们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

2、养成“爱研究”的习惯。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多(或者都)告知,少(或者无)研究”,强调的是学生记忆后再理解,为让学生养成“爱研究、会研究”的习惯,我采用了“少告知,多研究”的课堂教学方式,把适合老师教的“教材”,开发成利于学生学的“学材”。如:四季的成因,教材的体系是:

如果按照这个顺序组织教学,那么,只能教师一步步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形成四季”得结论。如果把教学的顺序作一调整,形成如下思路:

那么,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最后形成一个倒推的知识网络图。这样,既符合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知规律(从地理现象入手,然后去探寻产生地理现象的原因,探寻地理规律,最后形成地理概念),又利于养成“爱研究”的好习惯。

3、养成“会讨论、敢回答”的好习惯。

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常年接受的教育使他们矜持有余,大方不足,对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把握不住,要么借资料,要么说闲话,讨论结束,羞答答又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针对此,我走到学生中去,找其谈心,与班主任配合,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渐渐地,学生会讨论,敢回答了。

三、开展感恩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情商

现在的中学生,兄弟姐妹少,甚至是独生子女的占了很大比例。孩子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想到别人的付出,甚至父母、教师的付出,也认为是理所当然,更谈不上多想自然界的付出。所以环保意识差,甚至无环保意识,将来怎样做善待地球的合格公民呢?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教育学生懂得感谢社会,感谢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感谢伴随自己的每一缕阳光,从而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责任而加倍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例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内容时,学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后,让学生以“生命”为话题讨论,然后我作了以下总结:地球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点儿,作为人类,我们有缘于此相逢,怎能不感到幸福呢,感谢生命,当我们心怀感谢,沉浸于幸福之中时,涌于我心的定是旺盛的求知欲,学了本节内容,如果我们对学习还没有兴趣时,至少是对生命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