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2

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郭虹1杨英1吴素虹2

郭虹1杨英1吴素虹2

(1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二人民医院834009)

(2新疆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834000)

【摘要】目的:探讨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综合能力。方法:通过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对护士进行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评判性思维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进行分析、判断、制定与落实相应护理措施,观察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实施评判性思维培养后护士在处理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能力。结果:通过对护士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评判性思维的培养,使护士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对护士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实施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可有效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和不断的完善护士的分析思考能力,提升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强化了护士在执行医嘱和实施护理程序中对程序性知识和评判性思维的运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士;评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343-03

近年来,随着西方教育界对评判性思维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评判性思维的认识逐渐由开始的不了解过渡到全面的理解,相应的研究亦相继开展。越来越多的护理界人士在教育和临床实践领域开始重视、强调和应用评判性思维的方法。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培养护士掌握和运用评判性思维的能力,不断的完善护士分析思考的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着重对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1.目的

通过观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对评判性思维的认识是浅薄的,发现护士应用评判性思维处理问题的现象很少,临床护士多由于机械地注重处理医嘱,完成护理操作等任务,有一定的从属性、依赖性,缺乏探索精神,所以评判性思维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很少被应用到。?应该说护理学科中评判性思维的定义是对护理问题解决方法的反思和推理过程,用来决定相信什么和做什么[1]。其中包括护士的态度、技能、专业知识、经验及标准等部分。而静脉输液是衡量护理技术操作的一项重要依据,它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是危重病人的“生命线”!作为一名护士必须熟练掌握这项技术,这是最基本的。?本文在通过提出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重要性的同时,在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着重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并指导护士在日常的护理工作和发展优质护理服务时,更好地发挥评判性思维的能力,不断的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critica”源于希腊文“Kriticos”,意即“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评判性思维贯穿于人类的问题解决、决策、推理性质询和专业实践中,被确认为知识发展、专业实践和公众教育的重要因素[2]。美国护理学院协会和全美护理专业认证委员指出,进入21世纪后,评判性思维能力将成为护理人员的基本核心能力,它是护士进行独立的和有效的临床决策的基石。评判性思维对临床工作中的医务人员在决策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评判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识别假设,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3]。从评判性思维的辞源出发,评判性思维就在于通过合理的质疑和反思,提高识别谬误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有资料显示专家们一致认为,评判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疑问技巧,评判性思维不是一门专科的学问或技能,而是一种思维技能的组合和人格品德的组合。

2.方法

现代护理工作迫切需要评判性思维,而评判性思维不只是一种理论,重要的是实践者自身改变其思维方式,真正在心目中树立医生与护士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依附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建立在日益发展的护理学与护士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具体在工作中则体现在能力的日益完善。现在在临床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护士对于评判性思维能力的缺乏,对医生的过分依赖,在对医生的诊断和执行医嘱时对医生的用药没有应有的客观判断能力,一味盲目执行造成临床医疗事故发生的事件屡见不鲜。由此可见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国外注重在临床实践中利用案例情景提高护士的反应和临床推理能力,所以说临床培训是提高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我们的做法是先由护士长指定个案,要求参与者必须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恰当的判断为基本前提,阅读有关资料(医疗病历、护理病历及有关书籍),与患者交谈,掌握重点的健康问题和心身反应以及相关的因素(社会、家庭情况、经济条件)。结合护理程序针对患者病情变化的原因和护理要点等内容进行讨论,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责任护士重点介绍患者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及其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和护理过程,然后进行讨论每位参与者必须运用评判性思维的模式和护理程序的相关性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推理、质疑和假设,从而激发参与者的思维和讨论的兴趣,通过复习所学知识,结合患者病情,确定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着重培养护士以人为本的人文知识和沟通技巧,善于反思、养成习惯性质疑、在护理工作中具有创造性思维、善于联想,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经过一系列推理、反思、评价后作出护理诊断,以此培养其临床推理判断和观察能力。同时,要结合实际,注重护士开放性思维的培养,鼓励护士提高职业技能,并以工作笔记的形式记录临床护理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其临床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护士经常会对于那些血管极不好找的患者用手拍打血管,使血管隆起,这样容易使凝血功能差的患者因上次输液时的针眼再次出血,在进行评判性思维的临床培养过程中护士们对此提出了质疑,在推理过程中提出了也可以借助血压计,按照常规测血压的方法绑上袖带,充气后很快可以发现血管被暴露出来,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使用患者反应极好,也提高了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同时,评判性思维无形中也促进护士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及各种技术,主动关心患者、观察患者,提高了护理质量,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

3.结果

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应用评判性思维呢?首先,在输液前护士需要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综合评判。但更主要的是要对治疗方案进行评判,护士有责任评判医嘱的合理性,当然,这需要护士能够掌握药物的相关知识,在以前大部分护士通常是不会质疑医生医嘱的合理性,原因是护士即对药物的知识掌握的不全面,更主要的是从思想上根本就没有质疑的意识,从而给静脉输液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质疑---必须是客观公正的,质疑—不是评判性思维的核心,仅仅是评判性思维的开始。所以,要培养护士的临床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治疗护理时使用评判性思维方法提供依据。如在液体配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八对”制度,遵循药物配伍禁忌规律,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输液反应和其他不测的发生。护士在执行医嘱前必须对每位输液患者的静脉用药进行评估,判断液体间是否有配伍禁忌存在,须将输入的液体先后的顺次排好,避免药物在输液管内混合,药物与药物之间的过渡液是否在医嘱上体现。同时,还要注意检查药物是否需要采取遮光等措施。对每个新药使用前应先学习说明书,注意有无配伍禁忌。对某些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有配伍禁忌的药剂,要提醒医生加用过渡液。通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护士评判性思维的培养,使护士在态度、技能、专业知识、经验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转变了以往某种程度上依赖医生的思想,将被动执行医嘱变为主动思考分析执行。使护士认识到只有掌握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技能,才能真正为患者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靠不断地反思和推理。同时,激发了护理人员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了护理服务品质。

4.结论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评判性社会理论被引入护理,经过多年的发展,评判性思维已成为当今国际护理中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调查发现中国护理人才的评判性思维倾向和能力仍偏低,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分析原因是国内至今没有明确、统一的评判性思维定义作为指导,对评判性思维的理解还存在局限性。有评判性思维的护理人员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4]结合临床实践,指导护士运用评判性思维的方法,通过对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规范了护理工作秩序,改进了工作流程,强化了护理质量管理,最重要的是提升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强化了护士在执行医嘱和实施护理程序中对程序性知识和评判性思维的运用。同时引导护士善于发现每位患者的特殊性,尤其在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方面,护士学会了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能够结合个体情况,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Xataoka-Yahlro?M,Saylor?C.A.critical?thinking?model?for?nursing?judgment[J].J?Nuts?Educa.1994.33(8):351-356.?

[2]赵海平.杨春红.郭瑞红等.护理专业中批判性思维的界定及其在护理实践中的体现[J].护理研究.2007,21(1):2-4?

[3]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9.

[4]胡筠惠,陈丽,文华.在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J].护理学杂志,2003,1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