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的地理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1

新课改中的地理课堂教学

薛丽萍

薛丽萍(固安县固安镇中学河北固安065500)

1.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与记取结论同样重要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事实上“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它帮助我们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智育”,展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传承走向创新。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或者是以教为基础,“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在新课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输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重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和创造。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创建一个“合作型的课堂”。

3.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实际

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堂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我们传统的教学,尊崇并奉行一个信条,那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过早、过分地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这种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联系实际或借助于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在落实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相脱节。要特别重视实践经验在书本知识学习中的作用,要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当然我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困惑,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仍习惯地等待着老师的灌输,在探究方面仍有较大的惰性;该如何做好活动时的组织工作;该如何建立学生新的评价方式等。

总之,作为教师我感受到我们正面临着一次教学改革的洗礼,一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真正考验。新课程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