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例胃角溃疡癌变内窥镜、病理及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46例胃角溃疡癌变内窥镜、病理及临床分析

王铭(

王铭(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人民医院628021)

【摘要】目的:通过对胃角溃疡癌变患者的内窥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胃角溃疡癌变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1997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内窥镜检查和病理切片检查确诊46例胃角溃疡癌变患者的内窥镜和病理检查结果,并归类分析比较,从而总结胃角溃疡癌变的临床特点。结果:对128例胃角溃疡患者进中有46例患者发生癌变,癌变率为35.9%。46例胃角溃疡癌变患者中,内窥镜检查结果为溃疡癌变形态不规则30例(65.2%),圆形或椭圆形16例(34.8%);底部平坦26例(56.5%),不平坦20例(43.5%);底部覆盖污移苔32例(69.6%);溃疡癌变直径在1.0cm内者6例(13.0%),1.0~2.0cm者22例(47.8%),大于2.0cm者18例(39.1%)。据均系用尿素酶试纸检测幽门螺杆菌(HP),其中阳性34例(73.9%),阴性12例(26.1%)。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为早期癌变20例(43.5%),侵袭肌层16例(34.8%),侵袭浆膜层10例(21.7%),粘液腺癌8例(17.4%),高-低分化腺癌38例(82.6%)。结论:胃角溃疡发生癌变的概率较高,应及早多点甚至多次活检做病理检查,坚持定期随访,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探查确保尽早发现胃角溃疡癌变。

【关键词】胃角溃疡癌变内窥镜病理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019-01

胃溃疡是指胃肠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粘膜肌层的组织损伤。胃角是溃疡好发部位之一,癌变率相对较高。为了探讨胃角溃疡癌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对1997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内窥镜检查和病理切片检查的128例胃角和累及胃角切迹溃疡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中的46例癌变患者的内窥镜和病理检查结果,并归类分析比较,从而总结胃角溃疡癌变的临床特点。现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997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内窥镜检查和病理切片检查的128例胃角和累及胃角切迹溃疡患者,发现其中发生癌变的患者有46例,癌变率35.9%。对这46例癌变患者的组织行镜下活检送病理组织学证实。诊断标准符合全国胃癌协作组病理组1981年制定胃溃疡癌变组织学检查标准。在这46例癌变患者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2例,男女比为2.8:1。年龄范围28~78岁,平均年龄56岁。病程在6个月内的患者18例(39.1%),病程为6个月-1年的患者10例(21.7%),病程为1年-3年的患者6例(13.0%),病程为3年以上的患者8例(17.4%),其中病程最长的达17年,未计数者4例(8.7%)。临床表现反复上腹痛22例(47.8%),嗳气8例(17.4%),反酸6例(13.0%),纳差6例(13.0%),饱胀不适14例(30.4%)。中上腹压痛14例(30.4%)。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检查之前6个小时之内,严禁食用任何食物,在检查之前,首先以2%利多卡因喷洒患者的咽后壁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将内窥镜插到患者的十二指肠降部,进行退镜观察。然后取所有患者的病变部位的粘膜(在溃疡隆起边缘上及溃疡边缘内侧交界处取材)送活检,将胃镜活检的标本送到病理科后,立即进行常规固定、包埋、切以、HE染色、制片和封片等程序,然后由病理医生对病理切片进行光镜观察、描述,并做出病理诊断。

2结果

2.1内窥镜检查结果

经内窥镜对46例胃角溃疡癌变患者检查,发现胃角溃疡癌变形态不规则30例(65.2%),圆形或椭圆形16例(34.8%),底部平坦26例(56.5%),不平坦20例(43.5%),底部覆盖污移苔32例(69.6%)。溃疡癌变直径在1.0cm内者6例(13.0%),1.0~2.0cm者22例(47.8%),大于2.0cm者18例(39.1%)。据均系用尿素酶试纸检测幽门螺杆菌(HP),其中阳性34例(73.9%),阴性12例(26.1%)。

2.2病理检查结果

经病理切片检查发现,在46例癌变患者中,发生早期癌变的20例(43.5%),侵袭肌层16例(34.8%),侵袭浆膜层10例(21.7%),粘液腺癌8例(17.4%),高-低分化腺癌38例(82.6%)。

3讨论

胃溃疡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本病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这有可能与吸烟、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工作及外界压力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引起溃疡的常见病因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非甾体抗炎药以及胃酸分泌异常等,这些致病因素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之间失平衡。

关于胃溃疡癌变的问题虽存争议,但多数学者对其癌变的机理已基本认同。苏秉忠等通过内窥镜检查和组织学观察所获得的资料证明胃溃疡可以癌变,但并非癌性溃疡[1]。而溃疡癌变与溃疡周边伴随有中度以上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密切相关,溃疡本身不是癌变的主要因素[1.2]。多数学者认为溃疡癌变机理与溃疡边缘粘膜再生性修复时上皮化生不够成熟,在致癌因子作用下再生修复的上皮易发生癌变以及溃疡的高复发性有关。

全国胃癌防治协作组大宗资料显示溃疡癌变发生率为2.09%[2]。陈静英报道胃角溃疡癌变发生率为36.0%[3]。本组局限和累及胃角切迹溃疡癌变率为35.9%,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却远高于报告的胃溃疡癌变率。作者亦认为可能与胃角是幽门腺和胃体腺移行区,为溃疡好发部位,且腺体的移行变化易发生癌前病变有关。杨润宽[4]报道胃角幽门螺杆菌定居数量最多,炎性程度最重,局部萎缩或肠化的发生率高,也可能与胃角溃疡癌变率高有一定关系。本组46例HP感染率达到73.9%,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在胃角溃疡癌变中起着某方面作用。

幽门螺杆菌是胃溃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胃角溃疡的癌变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对于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的患者,应予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胃角溃疡的愈合,还能可能预防胃角溃疡复发和癌变。

早期癌发生率高是胃溃疡癌变显著特征,国内文献报道为48.9%[1]。通过本组患者的病理切片可以发现,局限和累及胃角切迹溃疡癌变率为43.5%,与文献报道相近。关于溃疡存在多长时间发生癌变的问题目前观点各异,全国胃溃疡癌变协作组研究认为从发现溃疡到癌变确诊时间6个月内为10.3%。关于溃疡癌变发生的年龄多数认为多在40岁以上,本组有8例在40岁以下,这就提示我们对局限和累及胃角切迹溃疡不管其年龄大小及病程长短、临床及内窥镜下表现如何,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胃角溃疡患者要更加注意,应及早多点甚至多次活检做病理检查,坚持定期随访,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探查确保尽早发现胃角溃疡癌变,以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苏秉忠,高俊珍,王泽强,等.胃溃疡癌变内镜和组织学观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7,14:49.

[2]全国胃溃疡癌变研究协作组.胃溃疡癌变与早期胃癌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1,11:282.

[3]陈静英.47例胃角溃疡的内镜及病理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1998,4(3):69.

[4]杨润宽.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理想检测部位[J].中国内镜杂志,199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