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片形吸虫暴发感染五年后相关情况问卷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宾川县片形吸虫暴发感染五年后相关情况问卷调查

徐兴梅1顾伟2钱韦昊1梁娟1马梓卿1

1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2014级1班,云南,大理(671000)2*通讯作者,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顾伟,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目的对宾川县城及州城镇人群感染片吸虫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2012年片形吸虫病暴发后的生活习惯、认知度等情况。方法对三地群众共

发放600份调查问卷。结果宾川县的人群对片形吸虫病的爆发流行情况知晓度不高。结论加强宣传力度,改变生活习惯、提高当地人群的认知度。

【关键词】片形吸虫病;问卷调查;认知度;中图分类号:R535

文献标识码:A

大理地处山地,四季温差不明显的自然因素和特有的社会经济和人文因素造成这一片区寄生虫科多和寄生虫流行广泛,大理州宾川县州城镇为片形吸虫病的自然疫源地,自2011年底至2012年2月底出现多起“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例,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寄生虫感染)”。给予阿苯达唑等均无效,临床症状不缓解。卫生部专家于2012年2月2-12日先后两次赶赴现场,最终确定为首次大片吸虫群体感染事件[1]。并提供了三氯达苯唑治疗[2],接受治疗的26例患者,临床症状全部缓解。此次大理州宾川州城镇肝片吸虫暴发性感染为全国第一次出现,为一起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引起了云南省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近几年来,我院也陆续收到该病的患者,为了解片吸虫暴发后相关的预后情况以及暴发5年后当地人群对该病的认知情况,我们先后两次赴宾川县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片吸虫疫源区人群对其的认知度,为预防和临床干预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宾川县州城镇的大罗城村、大山后村以及宾川县城人群,各随机发放200份,一对一指导填写,总共有600人参与此次问卷调查,全部问卷均真实有效。其中女性有268人,男性有312人。年龄10~18岁的59人,19~30岁的214人,31~50岁的257人,51~70岁的70人。

1.2调查方法采用统一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对肝片形吸虫病及其感染情况的了解程度、人们的饮食习惯、牲畜的养殖情况及牛羊粪便的处理情况、家庭的用水情况等。

1.3统计学分析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用Excel和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后的检验水准,同时采用

Woolf法计算OR可信区间,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3.讨论

片形吸虫感染多见于牛羊等大型牲畜,人类多因生食、半生食被肝片形吸虫或大片形吸虫的囊蚴污染的水生植物,或饮用含有活囊蚴的生水而感染片形吸虫病。我国自1921年报道首例来自福建的片形吸虫感染者以来,有记载的确诊病例报道只有50余例[3],而本次宾川县26例爆发病例,感染人数之众,在国内外都属罕见。

3.1年龄分析:10~18岁的人群,多是小学生及中学生,虽然他们在学校里接受过关于饮食习惯与卫生方面的教育,但由于无经济能力,一般是家长提供什么菜类就食用什么,难免会生食凉拌菜和鱼虾螺蟹等;19~30岁的人群,正处于强有力的青壮年时期,此时的他们对凉拌菜,鱼虾螺蟹等食物比较喜爱,食用的频率也比较高,数量也比较多;31~50岁的人群,虽然也喜欢食用凉拌菜、鱼虾螺蟹等食物,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食用的频率和数量不如青壮年时期;51~70岁的人群,由于身体和生理方面等各种原因,生食凉拌菜的频率与数量已大大下降和减少,远不如青壮年时期。

3.2文化程度分析:600人中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均处于初中及以下水平,而本科及以上者寥寥无几。县城、大山后村、大罗城村三地人群的文化程度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县城与大山后村和大罗城两个村庄相比,其高中及以上水平者明显多余其他两个村庄,这样的文化程度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现代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生活在县城的人群由于文化水平较高,更加注重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对寄生虫等疾病的了解与关注度也更高;而大山后村和大罗城村的村民,由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寄生虫等疾病没有较多了解,加上当地的饮食习惯,可能进食被片形吸虫囊蚴污染的生蔬菜和生水

[4]。

3.3家畜处理措施:自2012年该病爆发感染后,当地政府、畜牧部门高度重视,对全县的牛羊养殖户广泛宣传片形吸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增强了养殖户对放牧养殖、粪便的管理与正确处理意识;同时告诉养殖户们尽量避免在沼泽、低洼地区放牧;牛羊饮水最好用自来水或流动的河水,保持水源清洁卫生;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轮牧方式,减少感染机会[5]。另一方面,血防所加强了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教育,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吃生肉,不饮用生水,少食用凉拌菜等,人们的健康意识得到了提高。

3.4存在问题:经过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宣教活动等处理措施后,疫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此次调查发现:当地居民仍有生食凉拌菜和鱼虾螺蟹等可能促进疾病暴发与传播的饮食习惯,牛羊粪便的不正确处理现象依然存在。

综上所述,应该继续加强对当地村民片形吸虫病的宣传与健康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此病。建议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畜种积极查治患者、病畜,控制传染源;继续加强人、畜粪便管理和水源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杜绝销售感染的动物制品;加强卫生宣传,改善不良饮食习惯[6]。及时发现、尽早预防,保证人民群众健康,预防感染的再次暴发流行。

参考文献

[1]陈木新,艾琳,许学年,等.云南省大理州大片形吸虫群体感染26例分析[J].中国地方学杂志,2012,11(6):595-598.

[2]顾伟,邹静.三氯苯达苯达唑治疗人肝片形吸虫的临床疗效观察[J].大理学院学报,2012,3(11):49-51.

[3]赵慰先.人体寄生虫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27.

[4]陈凤,刘榆华,杨慧,等.云南省宾川地区片形吸虫病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5,6:1-4.

[5]蒋国喜,蒋国成,刘焕凤.肝片形吸虫病的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11-

12):196-197.

[6]张克琴,陈宝杰,张克志,等.宾川县片形吸虫感染疫情的调查报告[J].卫生软科学,2013,3(3):164-166.

作者简介:

徐兴梅,女,1995年1月12日,云南省会泽县人,本科在读。

本课题基金:云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4Z127;大理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CXCY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