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水利灌溉节水的措施与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论农业水利灌溉节水的措施与建议

地里木拉提·阿不都热西提

水利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30013

摘要:要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益,就必须在节水灌溉上下功夫,因此我们必须探讨多种灌溉技术和相关技术措施,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本文主要分析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措施

1.农业的水利灌溉模式

1.1滴灌技术

滴灌技术是依照作物自身的需水量,经由低压管道系统同安置在毛管处的灌水器,把水以及作物所需的养分一点一点平均且缓慢地滴在作物的根部土壤里。滴灌系统最主要的三个部分是首部枢纽、管道以及滴头。滴灌的主要特征为灌水量极少,灌一次水所需的时间较长,且周期较短,可以十分正确的把握灌水的量,而不会出现浪费的情况。滴灌还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式进行管理,滴灌比喷灌更加具有节水增产的效果,并且还能够将肥效提升一倍以上。滴灌系统具有固定式以及半固定式两种。

1.2渠道的防渗漏技术

渠道对于我国的农田灌溉而言非常关键,可是在以往的土渠输水中,渗漏导致的水量损失约占一半以上,所以渠道防渗漏情况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在发展节水灌溉上的关键技术措施。依照防渗漏材质能够分为土料施压、砖块衬砌、三合土护面、塑料膜防渗漏、预应力高压灌浆素混凝土衬砌以及沥青护面防渗漏。渠道防渗漏技术的节水特征为:降低渠系输水时因为渗漏导致的水量减少,提升渠系水运用系数,提升渠道的输水安全保障率,提升渠道在抗冲方面的能力,加大输水能力。

1.3喷灌技术

喷灌也就是喷洒灌溉,是通过专用设备,如:水泵、管道,将水压加大,或者通过水体自身的自然落差把水运输到灌溉处,经由喷头在空气中散播成无数细小的水珠,匀称的散播进行灌溉。喷灌的系统通常包含水源工程、各类管道、控制设施、水泵以及喷头。喷灌系统具备三种方式:固定式、半固定式以及移动式。

2.农业水利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也仅局限用于经济作物,只是作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推广。二是灌区和节水灌溉工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权关系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监督激励机制缺乏,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问题。三是受经济利益影响,水资源相对充足地方的农民对搞节水灌溉积极性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的发展规模。五是有些地方在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不能够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可行性论证不够,存在针对性差的问题,致使有些节水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六是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设备不配套,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差,维修服务跟不上。很多工程设备因质量问题或维护维修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工程使用寿命短,损坏率高等,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3.分析我国的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的措施

3.1制定完整节水体系

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更宏观的角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因为农业节水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它涉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种粮效益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因此,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作,统筹考虑制约农业节水发展的各种因素,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3.2合理规划

灌区的地面水利用包括区内拦蓄与区外引水系统,通过分析可以获得多年的可供水资源过程。灌区地下潜水层可视为一个调节水库,其补给量包括降雨补给,渠道、排水沟渗漏补给,区外地下水侧向补给,区内地下水越层补给以及人工回灌等;其消耗量包括蒸发、出流与开采。两种水源统一调度,可按区域均衡法或地下水非稳定流方法进行均衡分析;在一定的开采布局条件下,以确定合理的开采强度,或在一定开采强度下确定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及相应的补给区域,或根据补给方式和开采强度确定区域内开采布局。在冲积平原或河流的中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外引水源可靠性低时,当然要发展井灌,以井补渠;若地下水严重超采,就要减少用水或统一控制上游引水,修建当地蓄水工程,利用河流水源引水存蓄或回灌地下水。即使在一个灌区内,地面水、地下水的动态规律也不同,或者上游井渠结合,以渠为主,下游井渠结合,以井为主。

3.3因地制宜的调节种植、灌溉结构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降水分布也不同,主要表现为夏多冬少,水资源的分布主要表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根据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调节种植业结构。具体应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譬如在北方地区,常年受到季风气候及经纬度、地理位置的影响,降水量也较少,对于这种气候我们就可以种植一些耐旱的农作物,可以采取地底灌溉的方式将水和肥料直接送达到植物根部,根系直接吸收,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减少了化肥的挥发、流失等损失,从而增加粮食产量。这种方法将水资源合理的进行配置,缓解了供需水的时空矛盾,降低了资源耗损同时也提高了灌溉效率。

4.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水利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在农田水利中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毫无疑问,存在着各种不利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但是不能回避和无视这些不利的条件和因素,而需要正视它们,通过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最终促进农业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有利于提高我国农田水利的灌溉水平。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4根据土壤条件和农作物的类型,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在应用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过程中,应根据种植的农作物类型,以及当地的土壤条件,合理选择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对于农作物产量相对较低的大田粮食作物,在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时,应重点考虑改进地面灌溉的方式,把节水灌溉技术作为主体,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利用机械化免耕秸秆覆盖技术、膜垄沟灌溉技术,加强这两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加大资金投入,采用喷灌和滴灌技术。

4.2积极转变工作思路,以农民为主体。在技术推广和应用中,应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在技术推广中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每一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应站在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环保型社会的高度,而不能仅仅重视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

4.3在投入的形式上,改变传统的以农民义务劳动为主的方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纳社会等多方面的资金,在建设过程中,广泛收集和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水平。

结语

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体系,它涉及多学科技术领域,其实质是解决农业用水和农作物需水及单位水量产生的粮食产量和价值。这个体系以农业节水为中心,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实现农作物高产高效为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鹏飞.浅谈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有效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285.

[2]王影,关丽.论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有效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