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是提升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音乐鉴赏,是提升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张春晓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

摘要:高中音乐教学应以提升审美能力为重心,让学生在音乐鉴赏中树立自信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聆听、表演、评价和创造中拓宽音乐审美视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水平,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音乐陶冶情操,在音乐鉴赏中完善人格,提升艺术品味。在鉴赏中为有音乐天赋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艺术空间,使音乐鉴赏这种艺术教育满足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音乐鉴赏在聆听中发掘艺术审美,建立高效的课堂秩序,在聆听体验中,把音乐对人的德育教育的健康的人格塑造融为一体。从而实现音乐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音乐鉴赏、提升、审美能力、途径

我国的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改革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素质教育仍然步履维艰,特别是以高考升学率作为高中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评价体系的目前,音乐课在高中的课时分配上显得可有可无。很多时候即使安排了音乐课时,往往又会被应试课挪用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教学背景下,作为高中音乐老师,不但要为学生争取音乐课,还要在有限的音乐课里高效地让学生懂得鉴赏音乐和明白享受音乐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生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也就是在有限的音乐教学时间里,不但要从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上着手,还要及时有效地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水平。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从事音乐鉴赏活动。达到培养学生终生爱好音乐的习惯的目的。我的具体教学实践就是以表演和演唱迅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促成高效的课堂秩序,用成功的音乐家故事培养热爱音乐的感情,在体验的实践感知和交流对话中培养创作音乐的能力和自信。

一、表演和演唱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为此,我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也一直用平等、负责,用言行影响心灵的教育理念,力求用简单的价值坚持,探索和实践“唤醒心灵”的教育。换句话在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中,我首先注重的是用我的演唱和演奏来唤醒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激情,让学生在感知和体验中理解音乐的奥妙和乐趣。

表演不仅是戏曲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音乐鉴赏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表演和演奏能很快,高效地把课堂氛围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同心圆.在教学中我通过表演这种方式把需要教学的内容,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在学生面前。用形体来诠释音乐,让学生在直观中感受音乐的美和震撼力,让学生自觉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终生热爱音乐的习惯。不断地学习音乐,吸取多元风格的的音乐养分,用音乐来丰富生活,完美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

东莞处在中国改革的前沿,物质生活相对丰富,人们要想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爱好和情趣,一个要拥有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不仅要懂得音乐更要热爱音乐,要有用音乐来丰富和精彩自己的人生。我在演奏《草原放牧》着力渲染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生活场景,在《第六(悲怆)交响曲》用严肃的氛围展示舒缓的哀歌。在比较中让学生感知音乐的不同震撼力。拓宽对音乐的认知领域。在聆听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

音乐没有好坏高低贵贱的一个严格的评判体系和计量标准,但是我赞同张问陶说的“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好音乐就是自然天成不造作,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在聆听音乐是不但能怡情还能励志。聆听音乐,重在听,在听中辨识音乐的美感。宋代陆游曾对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在诗外”的意思是不仅要读纸上的有字之诗,还要读社会上的无字之诗(1)。同样在学习创作音乐中,功夫更应该花在音乐本身之外,这个之外就是向自然学习。向生活学习,把生活中的所有美感的声音有机地带进音乐里面。所以学生在聆听要感知自然的节律和声响。

演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聆听的快感和享受。在旋律的转换中体验音乐的博大与精深。用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校长孟夏地话说:让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在音乐中,每一个孩子都尽情享受到音乐带来的美好。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真谛。(2)这是我在上音乐课时想到的,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音乐,感受音乐的高雅。

二、用成功的音乐人故事培养热爱音乐的感情

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用成功的音乐的的故事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从古代到今天,从国外到国内,可以说,音乐的名家,名作浩若烟海。开阔学生视野可以选择的东西很多。但是,我在教学中做到了,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取舍。把离我们最近的,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作为了重点。鉴赏音乐作品,必然要同作曲家,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在上《冼星海》前,我让同学们购买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的重点作品,由刘迪生撰写的冼星海传记作品《南国高原》,在阅读中了解其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时代背景。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黄河大合唱》响彻延安。没有像样的乐器,音乐家就用木桶做大胡,用脸盆做小鼓,一支简陋而又奇特的民族“交响乐团”,却奏响了时代最强音。音乐会就在广场的高台上,大音如浪,曲律昂扬,汇成一个宏大的声场。那一段“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几乎把所有中国人的心都带到了遭受蹂躏的沦陷区,激起那抗战的勇气,使中华儿女在旋律中挺起不屈的脊梁。冼星海激动地放下指挥棒,他说,这是世界上最棒的音乐会。周恩来是一位地道的音乐迷,听到那场三百人组成的合唱后随即挥毫:“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从此,这部交响曲奠定了冼星海在音乐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是音乐家在延安生活的卓越回报。直到今天,那激扬的旋律不论在哪个场合响起,依然会引起由衷的共鸣。(3)

同时让同学们阅读东北作家刘元举创作的《天才郎朗》一书。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郎朗用西方乐器演奏中国经典名曲《黄河颂》。使学生在阅读和倾听中感受一种独特的享受,在愉悦的同时滋生自信。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周铿说,《天才郎朗》详尽地叙述了郎朗曲折而多少有些离奇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父母为他的成长付出的艰辛努力。为喜爱郎朗的人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郎朗的机会,从中可以获得诸多启迪。(4)像郎朗这样热爱音乐,无论如何都是人生的一种财富,是生命的最好礼物。用大家能够感受得到的人的艰苦努力来增强同学们热爱音乐的情感。同时通过投影播放随书赠送的光盘《同时代的郎朗》更形象具体地把大师的成长经历展示给学生。看过之后再让学生聆听《黄河大合唱》。学生积极参与配合,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艺术和艺术教育对人类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更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人们普遍认识到,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健全的、不完整的教育,美国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出台《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作为开展儿童艺术教育的国家标准。(5)我国也已经于十年前进行教育改革,把音乐等艺术教育作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高度。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是音乐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在《黄河大合唱》的聆听中,感受和体验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进而感知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特别是郎朗用钢琴这样的西方乐器来演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曲子。更增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在体验的实践感知和交流对话中培养创作音乐的能力和自信

聆听对于培养终生热爱音乐,增强音乐自信还不够,毕竟是耳听为虚。还得让学生做到手到,口到和心到。在教授《独特的民族风》时,我紧紧抓住学生的地域文化特色。让致力于音乐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会去收集东莞地区的《粤剧粤曲》《木鱼歌》和水乡的《咸水歌》。在上刻前,把他们用心采集来的民间唱曲播放给大家听。让大家明白不同地域的歌唱是不同的。很自然地就进入草原的《蒙古族民歌》醇厚的中原味道的《沂蒙山小调》和《好汉歌》和带有云雾飘绕味道的南方歌谣。这种激发学生自信的捷径,也是学生获得体验的有效途径。在体验感受艺术美的同时,也提高欣赏和创作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学生在分辩生活条件、地方方言、民族风情和社会发展对地方音乐的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形成音乐鉴赏能力提升音乐审美自信。这种效果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了神会。所谓“神会”就是要进入音乐诗的意境中,与作曲家的情志精神碰撞、契合。在教授《锦鸡出山》这鼓乐时,表现的是生活形象内容,意在表现山青水秀,春暖花开,美景怡人的春天。就采用了两个对称的节奏。曲调近人情,富有生活气息,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便是“神会”。这样的节奏可能是人人心中有,就是不知道如何表述,经作曲者巧妙的道破,让人听过难忘。

其实,鉴赏音乐首先要学会聆听。在聆听中获取养分,像音乐一样低不下去,又如何高得起来,人的境界高下,肚量的宽窄都像高低婉转的音乐声响一样,用声音来诠释人生的价值和修养。都是通过音乐创作来表现的。人品不高音乐作品也高不过生活的语言、主旨与意境。只有在不断的赏析中提升自身修为,方能成就音乐大气。

参考文献

[1]《为作诗而读诗》易行.《人民日报》(2015年05月22日24版)

[2][5]《儿童艺术教育,少些功利味儿》.赵婀娜,郭倩,邓睿.《人民日报》(2015年05月07日17版).

[3]《高山之巅》.阿莹.《人民日报》(2015年05月21日24版).

[4]《天才郎朗》.刘元举.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