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骨巨细胞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秦晓飞郭建刚

秦晓飞郭建刚(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病理科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86例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巨细胞瘤镜下主要表现为圆形、卵圆形、多角形的单核细胞以及均匀分布其间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基质细胞的核与巨细胞的核形态相似。结论:骨巨细胞瘤诊断时需将临床、影像及病理结合,并注意与动脉瘤样骨囊肿、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软骨母细胞瘤等含有巨细胞的肿瘤鉴别。

【关键词】骨肿瘤巨细胞瘤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7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140-02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具有局部复发和侵袭性生长倾向,或者说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1],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4%-5%,占所有良性骨肿瘤的18%左右,好发于长骨末端,特别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2]由于骨的各种病变中普遍存在巨细胞,容易误诊为骨巨细胞瘤,我们总结了6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

一、材料与方法收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1年1月一2013年7月期间的86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随访资料。对肿瘤组织进行常规取材,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进行观察。

二、结果1、临床情况:60例骨巨细胞瘤中女性30例,男性30例,发病年龄14-70岁,平均年龄36岁;男女之比1:1,肿瘤生长部位主要在长骨(52)例,其中股骨(27例),胫骨(16例),腓骨(5例),肱骨(3例),尺骨(2例),桡骨(2例),还可见于距骨(2例),跖骨(1例),椎体(1例),髌骨(1例)。48例患者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12例表现为关节活动障碍,5例合并病理性骨折。

2、影像表现X线表现为膨胀性的偏心性的融骨性区域,可有小梁状的皂泡样表现,主要累及骺端和相邻的干骺部,常会扩展至软骨下板,有时累及关节,病变边缘变化多样,部分病例表现为外周硬化,部分边界清楚但缺乏硬化改变,也可以是侵袭的,边界不清,有皮质破坏或软组织浸润。偶尔有显著的骨膜反应新骨形成。

3、病理学特征3.1大体形态:病变通常表现为实性的境界清楚的偏心性骨质破坏区,病变组织质地柔软,棕红色,但也可由淡黄色区域,质韧的白色区域为纤维化区,有时还可可见到血液充盈的囊性区域。

3.2组织学特征:肿瘤组织由圆形、卵圆形、多角形或梭形的单核细胞以及均匀分布期间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组成,巨细胞核数一般为15—20个,甚至上百个,平均>15个。单核基质细胞的核与巨细胞的核形态相似,染色质疏松,有一、两个小核仁,胞浆界限不清,细胞间含有少量胶原,可见到核分裂相,但没有病理性核分裂。骨巨细胞瘤还可出现以下各种继发改变,如出血、坏死及纤维组织细胞和泡沫细胞增生,似非骨化性纤维瘤和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有时也可见局灶性反应骨,可能与小范围的骨皮质破坏有关.且常出现在病损周围,尤其在软组织复发或肺转移灶中。部分骨巨细胞瘤可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14例)。

目前认为多核巨细胞属一种反应性细胞,单核基质细胞具有增殖能力,为肿瘤细胞,可以向组织细胞、破骨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分化。

3.3鉴别诊断(1)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常见于10-20岁青少年,好发下颌骨。

现在认为发生于颌骨者通常并非真性骨巨细胞瘤而是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镜下多核巨细胞体积小,中等数量,分布不均匀,常聚集于出血、坏死与含铁血黄素沉积部位,并可见骨样与骨组织形成,病灶经单纯刮除后预后较好。

(2)动脉瘤样骨囊肿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好发于椎骨及扁骨,但也可发生于长骨干。X线呈骨的偏心膨胀,骨皮质消融,与巨细胞瘤镜下不同的是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且多位于出血灶附近,胞体较小,间质为成熟的纤维组织。单纯病灶刮除四分之一会复发,大块切除或刮除并结合骨移植效果较好。

(3)棕色瘤多骨受累,成年女性多见,早期症状为骨痛,实验室检查血钙升高,血磷降低,血中AKP、PTH升高,好发于长骨骨干或干骺端、髂骨、手足骨等。镜下在正常骨结构消失的基础上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小型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并见出血灶及吞噬含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病灶周围可见骨样基质和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细胞吸收后残存板层骨。切除甲状旁腺原发病变后,骨骺病灶可随之修复。

(4)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巨细胞瘤的单核细胞可呈梭形并出现席纹状结构,镜下类似于纤维组织细胞瘤。但后者缺乏卵圆形单核细胞背景中均匀分布的多核巨细胞的典型巨细胞瘤的区域。具有明显的局部侵袭性,复发率高,并可发生转移,用原来的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预测预后,并非绝对可靠。

三、讨论本组骨巨细胞瘤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发病年龄以20一40岁年龄段为主,平均36岁,特发部位为长骨骨端,通常来说,骨巨细胞瘤一般不发生于骨骼未发育成熟者。因此,对于小于20岁(尤其小于18岁)的患者诊断骨巨细胞瘤应十分慎重。

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影像、病理都有一定的特点,我们应该把三者结合起来分析诊断,但当出现不典型的表现时,应注意与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棕色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含有多核巨细胞的疾病相鉴别。

2013版WHO骨肿瘤分类中将骨巨细胞瘤归入介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中间型肿瘤,骨巨细胞瘤为来源于骨髓内问叶组织的原发骨肿瘤之一,目前认为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为一种反应性细胞,单核基质细胞为肿瘤细胞,具有增殖能力可以向组织细胞、破骨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分化。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复杂,很多学者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生物大分子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级和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许多新思路。但这些方面的研究均非常少,且样本量亦小,尚须较大宗病例重复性研究,而且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步骤、多重打击的复杂过程,仍有很多不尽完善之处需要积极的研究探索。随着后基因组时代各种“组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研究方法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及系统生物学技术的结合,临床研究结合整体动物,离体器官及细胞分子等多层次实验,有关骨巨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一定会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

参考文献[1]FletcherCDM,UnniKK,MertensF,etal,WorldHealthOrganizationClassificationofTumours.PathologyandGeneticsTumoursofSoftTissiueandbone.Lyon:IARCPresws,2002.[2]FletclerCD,UnniKK,Met'tensF.软组织与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8-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