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的精神焦虑原因及护理体会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艾滋病患者的精神焦虑原因及护理体会研究

刘华

(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云南昆明650301)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的精神焦虑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8年4月接收的16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心理状态的评估,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法,比较16例对象干预前后的依从性和心理状态评分。结果统计显示:艾滋病患者的精神焦虑原因包括:疾病影响、旁人态度、对疾病认识不全;研究16例对象经针对性干预,依从性及心理状态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对艾滋病患者的情绪制订并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及心理状态。

【关键词】艾滋病;精神焦虑;心理干预;依从性;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24-0099-01

艾滋病是由HIV病毒(艾滋病病毒)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并无特异性治疗手段;艾滋病病毒会对人体免疫功能造成破坏,进而引发各类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命安全。由于疾病本身的危害性,疾病患者普遍会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而影响其依从性和心理状态,研究显示HIV病毒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的自杀率高于正常人群的26倍,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善患者的情绪,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4年10月~2018年4月接收的16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8.3±3.7)岁;传播途径:血液传播1例、吸毒感染3例、性传播12例;纳入对象均同意参与研究,且入院前均伴有中重度焦虑、抑郁情绪。

1.2方法

通过一对一私密交流,艾滋病患者的精神焦虑原因包括:(1)疾病影响,担心疾病会对自身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影响;(2)旁人态度,艾滋病为传染性疾病,患者恐惧疾病会受家人及社会歧视;(3)对疾病认识不全,由于艾滋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认为正常交际及生活行为会导致病毒传染,同时主观的认为疾病等同于死亡。

针对上述特性,对16例患者实施了针对性心理干预:首先,详细向患者阐述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1-2],以全方位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其次,向患者阐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正常的生活行为不会导致病毒传染;再者,向患者讲明政府对艾滋病防治及艾滋病患者的关怀政策,患者均能免费得到艾滋病的相关治疗药物,并通过有效治疗案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1.3评价指标

①比较16例对象干预前后的治疗依从性,根据患者的配合度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②选取SAS(焦虑自评量表)及SDS(抑郁自评量表)记录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患者在意识清醒及相对安静的病房条件下根据自身心理状态填写。SAS表格共计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分界值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SDS表格共计20个条目,分界值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位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

1.4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19.0软件对结果作统计学比较,()作计量资料,患者依从率采用x2检验;患者SAS、SDS评分采用t检验。P<0.05提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依从性比较

统计显示:16例对象干预后依从率高于干预前(P<0.05),数据见表1。

表1(16例对象干预前后治疗依从率对比)

3.讨论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且临床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或药物,患者患病后普遍会出现程度不同的负面心理,进而进一步影响其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研究通过一对一沟通交流,确认疾病影响、旁人态度、对疾病认识不全为影响艾滋病患者负面心理的独立风险因素。通过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宣教和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正确认知自身疾病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

研究结果显示:16例对象干预后的治疗依从率由62.50%,上升至87.50%(P<0.05),且16例对象干预后的SAS、SDS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P<0.05),提示针对性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傅亮,胡雁,鲍美娟,等.国内外艾滋病护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启示[J].护理学杂志,2013,28(13):90-93.

[2]傅亮,胡雁,卢洪洲,等.艾滋病相关症状管理指南改编的方法及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09):1037-1042.

[3]徐六妹,吴宝红,陈素青,等.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08):58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