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疟疾防治工作实践中的体会

/ 2

在基层疟疾防治工作实践中的体会

邵英范志成夏咏

邵英范志成夏咏(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疾病控制中心湖北襄阳441104)

【中图分类号】R5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1-0396-02

疟疾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降低疟疾发病率,减轻疟疾疾病负担已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1]。疟疾也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区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虫媒传染病。据疫情资料记载,襄阳市襄州区位于鄂西北部,是湖北省疟疾高发区之一。曾有两次暴发流行,一次是1954年,发病率高达50180/10万,病死率为110/10万。一次是1968年,发病率为39890/10万,主要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间日疟流行。1974年,在各级政府领导重视下,五省联防联控,经广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多年努力,通过重点落实以控制传染源、大力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加强疫情监测和流动人口管理、及时治疗现症病人、防止疫情扩散等综合措施,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区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从1980年,发病率由1010/10万逐步下降到2011年的0.5525/10万。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流动人口增加,尤其是外出至疟疾高发区及非洲务工返回人员,由于疟疾流行因素复杂,具有传播快、易反复的特点。在疟疾的防治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具体问题,因此要达到“控制”和“消灭”疟疾的目的,要求疟疾防治工作人员从多方面来进行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切断流行环节,以期达到消灭疟疾的目的。就这几年来的工作经验,现谈谈这几年在疟疾防治工作实践中的体会。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细化任务

疟疾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我区人民深受其害。认识是行动的先知,只有深刻认识到疟防工作,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可逆性,才能为切实作好疟疾防治工作做好开端。我区按照《全国疟疾防治规划》要求[2],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本地区疟疾防治工作的实施计划和方案。疟疾防治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签订目标责任书。对没有实现防治工作目标者,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设立了疟疾防治机构,从区→乡镇→村,建立疟疾防治领导核心小组,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了灭疟联防区,我区坚持参与鄂、豫、鲁、苏、皖五省联防,湖北省嗜人按蚊区联防,襄阳市嗜人按蚊区联防,通过联防联控,检查和交流,发现了当前疟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习了兄弟省的先进经验,推动和促进了我区疟疾防治工作。疟疾各项措施落实,只有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明确责任、落实任务、保障防治经费、协调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中国消除疟疾目标才有可能实现[3],仅靠我们疟防工作人员工作的努力是不够的。

2、大力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工作,加强各级医务人员疟防业务和镜检技能培训,不断地提高医务人员诊治水平及疟原虫镜检技能是搞好疟疾防治的关键

通过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加大了疟疾病例发现力度,为疟疾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为疟疾防治工作找到了有力的线索,阻断传染源,降低发病率起到关键作用。作为疾控中心不仅要承担指导本地区疟疾防治工作,还要承担乡镇防治人员技术措施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疾控中心按照《全国疟疾防治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各地乡镇卫生院和有关区直医疗门诊血检计划和任务,要求常年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工作,做到“逢热必检”,疟原虫镜检率达到100%。对从高疟区务工返乡或自恶性疟流行国家(地区)出境回国的流动人员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比例达到100%,必须按进度保质保量完成血检任务,实行奖惩制度。疾控中心每年举办疟原虫镜检技能和疟疾防治知识培训,以现场防治知识和技能、疟疾突发疫情快速反应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各级疟疾防治人员和承担疟疾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培训,逐步提高防治知识和技能。通过开展镜检技能比赛活动,全面促进了发热病人血检工作的开展,提升了镜检工作质量。

3、加强疟疾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居民自我防范意识和健康保障,有利于降低疟疾发病率

利用广播、电视、张贴标语、电视传媒进行疟疾防治科普知识的广泛宣传,可以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疟疾防治的相关知识,大大提高他们的防病治病意识,还可以利用全国疟疾宣传日,组织人员走上街头,大型工地,流动人口聚集区,发放宣传资料,宣传画,宣传折页,等形式公布咨询电话。把国家关于疟疾防治政策,免费诊断,免费治疗,告知群众,得了疟疾病并不可怕,疟疾是可防可控,搞好环境卫生,消除积水,根除蚊子孳生场所。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有效地提高了我区居民和中小学生疟防知识的知晓率和对疟防措施的依从性。有利于提高疟疾的治愈率和降低疟疾发病率,同时对“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工作开展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4、加强疫情监测,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及时发现、管理本地病例和输入病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加强疟疾防治网络建设,切实保障信息沟通顺畅运转,随时观察疫情动态变化,高度重视输入性疟疾防治工作,防止暴发流行;对上报疫情及时核实,并进行跟踪调查对可能暴发疫点及时处理,采取以防治传染源为主、加强喷洒灭蚊,开展主动病例侦察,居民进行血检筛查,抗疟措施落实到位,现症病人积极治疗,休止期治疗等的综合性措施,对流动人口疟疾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方针,严格管理,科学防治。采取以全面掌握流动人口为重点,侧重于传染源的综合性措施,抓住摸清流动对象是管理的关键环节,了解掌握流动人口规律与动向是基础,防止疟疾内部复燃和外部输入实现疟疾传播阻断,达到消灭疟疾标准的目的。

5、加强媒介监测,强化督导评估,依法防治

加强疟疾疫情、媒介、人群抗体水平和抗疟药、杀虫剂的敏感性监测,及时、准确掌握人群发病、媒介种群密度和防治措施落实以及效果情况,预测发病趋势,为及时调整防治策略、技术方案提供依据。

在疟疾防治过程中,疟防工作人员应加强综合督导,定期进行防治效果评价了解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防治工作中在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地整改、改进、不断地完善,推动防治工作不断前进。并在重点地区进行疫情监测,确保疟疾防治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对一个行政村发现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或发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病例,视为疟疾突发疫情,快速启动应急处理预案。对因疟疾防治措施不落实,造成疟疾暴发流行,或漏报、瞒报疟疾疫情,或延误疟疾病人治疗,造成疫情扩散的单位和个人将进行依法处理。

消除疟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要求疟防人员多方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提高疟疾流行规律的认识,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抗疟成果,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疟疾防治手册[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全国疟疾防治规划(2006-2015).

[3]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