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传统,承载乡愁——论新乡土建筑的场所营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延续传统,承载乡愁——论新乡土建筑的场所营造

李荣

楚雄州勘测规划设计院云南省楚雄州675000

摘要:乡土建筑所包括的地域环境比较复杂,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将周围的人工环境包括在其中,特别是人工环境,它能够得以不断的生存发展下去,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随着历史和文化信息的不断沉积,建筑的外在形式和内在风格得到了不断的延续和发展。新型的乡土建筑可以通过对场所的不断营造,使其可以将传统延续下去,将乡愁进行着不断的传承。

关键词:乡土建筑;场所营造;场所理论;体性设计

建筑从产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延续人类生活和承载文化的重要作用,人们通过对建筑环境和建筑空间的感性认知,得到了较强的归属感和方向感,这种感知主要是从人们所处的历史文化氛围中获得的,不同的文化对它的感知也是不一样的。人类学认为,不一样的部族和不一样的社会,对多种人类行为的可能性进行着不一样的取舍,正是因为如此,它们之间产生了不一样的差异。乡土建筑肩负着文化传承和文化承载的历史使命,并将其在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差异性建筑环境进行了真实的体现。

一、新乡土建筑的内容

1596年,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将当时在欧洲比较流行的记忆方法“记忆之宫”传入到中国。该记忆方法需要有比较合适的场所,借助场所进行刺激,从而将记忆唤醒。假如用来唤起记忆的场所不清晰,那么需要唤醒的记忆也不会重现。记忆场所需要是真实的场景,还要是记忆者比较熟悉的地方。例如,过去曾经居住过的房屋,在回忆以前的场所时,可以将曾经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要想将乡愁记在内心的最深处,就要营造出能够承载乡愁的媒介。

传统建筑和新乡土建筑是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的主要灵感来源,是在地区性与全球化、现代与传统的矛盾竞争中产生的,将二者之间的对立性矛盾中和了,各自取长补短。不仅将传统的地区文化进行着不断的发扬和继承,还接受着全球化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新乡土建筑通过现代化的敏感认知,将地方的传统文化进行着不断的唤醒,将过去的记忆融合在新型的建筑中。新乡土建筑和如今的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仅将本土特征进行了不断的传承,还以博大的胸襟创造了新的场所,这个新场所中包含了不断增强的文化真实感和时代精神,使地方文化的价值观念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拓展。

场所精神形象化为建筑,建筑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出具有深远意义的场所,从而使人类可以安居乐业。在继承传统的时候,不仅要把物质实体包括在其中,还将四周场所和空间氛围等内在精神包括在其中。

二、新乡土建筑的场所营造策略

1.地方材料的挑选

在新乡土建筑中,地方传统材料和场所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人们内心的归属感唤醒。人们经常生活在一个地方,对于传统材料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表层含义,还会对深层内容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地方材料是唤起乡愁的主要形式。

2.传统工艺的继承

物质形态是通过技术产生的,是构成建筑中全部精神和物质的根基。工匠们的手艺是“活着的传统技术”,需要人们进行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历史沉积的产物是地域文化,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系统,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工艺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依据实际状况,科学的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在提炼乡土技术的过程中,至今依然经常使用的策略就是新乡土建筑建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注重与现代技术的不断融合,从而创造出更加新型的乡土技能。

西藏林芝地区尼洋河游客中心的建筑大多数都是使用“木骨石”建造的,这是一项将石头和木头融合在一起的建筑形式,建筑外面使用石头进行垒叠,房屋的屋架和梁柱都是木头制作的。藏族工匠们在砌筑石墙的时候使用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办法和习惯,赵扬对当地的乡土建筑技术进行了改良,将建筑结构体系改成了简支木梁和毛石承重墙。屋面在以往的混凝土刚性防水基础上又添加了一层具有现代防水技术的卷材,从而使传统技术的缺憾得到了弥补。游客中心的建筑形式继承了传统建筑技术的精髓,同时也进行了不断的创新。

3.与地形相结合

弗兰普顿曾经说过:“将一块不规整的地形处理成平地是一种将技术放在核心位置上的工作态度,使用相同场地的起伏地形来将台阶式建筑进行容纳,这是进行场地‘培育’的一种行动方式。”新乡土建筑是后者的直接表现形式,自然场所空间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水体、植被以及地形等景观形态。使用这些自然因素的主要代表意义,不单单只是为了将自然场所的空间结构进行不断的增强,而是对其意义的传承,也是确保人们获得方向感的重要前提条件。新乡土建筑的成长环境就是场地,只有适应场所的建筑,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才能将场所的精神进行不断的传达。比如,西藏林芝雅鲁藏布江边建设了供游客休息用的码头和一座候船,该地区地形比较复杂,高度差非常大。所有的建筑形成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顺着江面向远处延伸,与杨树融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围成了一座恬静的院落。道路顺着院落一直向上延伸,经过几段曲折的路面,在两颗杨树之间修建了一处漂浮在江面上的凉亭。游客在凉亭中,顺着江水向远方眺望,江面上的船只在游客眼前穿梭,远处是风景迷人的巴瓦雪山。

4.将建筑与文化融合在一起

鄂西南地区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主要以苗族和土家族居多,房屋依山而建,他们居住在武陵山脉的深山中,沟壑纵横、崇山峻岭,优美的自然环境使他们的民族风情变得非常豪迈、淳朴,他们的房屋建设先后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即最初的窝棚,到群体部落,再到具有显著文明特征的独户居住,经过不断的演变,他们的建筑风格为干栏式吊脚楼形式。

和其他民族相同,他们居住形式的发展演变过程深受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他们独具魅力的建筑造型、浓厚的民俗文化特点、差异明显的民族性和地方性都深受民族产生、进步和成熟的演变过程所影响,同时还会受到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制约,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历史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外来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等。纵观鄂西南地区的发展历史,先后有很多的民族迁徙至此,比如瑶族、壮族、满族、侗族以及汉族等,因此该地区演变成了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文化也进行不断的融合。

5.传统形式的“异化”

艺术创作的基本办法就是“异化”,艺术家的作品不是要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未来世界,而是要将人们经常见到的事物通过全新的模式展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新乡土建筑包含了以往建筑的主要特点,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将其创造性进行完美的展示。对乡土建筑的自发式模式进行不断的抽象和概念化提取,将现代的审美标准融入其中,还要将结构和性能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形成全新的语言模式。这就需要对传统的模式进行重新的组合和解读,将形式上的差异性进行不断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异化”。

杭州南晋阳勺山区边缘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学院的位置,该学院二期工程主要包括两个小建筑和十个大型建筑。该建筑群顺着山水的方向而建,具有显著的“面山而营”的特点。整个建筑群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个单体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屋顶连绵起伏、游廊曲折别致、披檐层峦叠嶂、高台茶室一波三折,这些建筑特点看上去比较奇特,但是在传统建筑中又可以发现其源头,这就具有比较显著的“异化”特点,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却又模糊不清。

三、结语

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作用下,在奇观化、商业化的中国当代建筑领域里,一定要将传统理念的重要性放在首要位置,在对待建筑现象的时候,一定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主要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场所进行空间营造,从而使建筑文化可以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文化传统性。新型的乡土建筑可以通过对场所的不断营造,使其可以将传统延续下去,将乡愁进行着不断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谭久辉.从乡土建筑到现代农村建筑的有机更新[J].江西建材,2015,(24):42-43.

[2]罗翔,杨健.基于场所精神视角下的场所选择与营造[J].建筑与文化,2015,(11):104-105.

[3]钱诚,王梦林.探讨传统居民建筑在现代住宅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J].现代装饰(理论),2015,(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