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叶效验新应用

/ 1

桉叶效验新应用

王路坤

王路坤(黑龙江省孙吴县人民医院164200)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7-0257-01

【关键词】桉叶应用

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蓝桉的叶。苦、辛,凉,无毒。归心、脾二经。具有疏风、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抑菌、祛痰、杀虫驱蚊、降血糖、镇痛麻醉、促进透皮吸收作用,亦可治疗皮肤病。用于风热感冒、湿热泄痢、湿热淋证、热毒咽喉肿痛、烫火伤、痈肿、疥癣、湿疹、痒疮等。

【效验疗法】

1.麻疹预防:桉树叶煎汁。3个月至1岁,每次1食匙;2~4岁每次2食匙;5岁以上,每次3~4食匙;均日服3次,共服9天,对麻疹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2.肺结核:用普通烟嘴放置少量棉花,于吸入时将桉叶油滴在棉花上,即可吸入,每次用药0.5~1ml,每日吸入3~4次,每次约10min。吸入时不能使药液接触口腔,以免刺激口腔黏膜。用药时间:最少1个月。

3.细菌性痢疾:15%桉叶煎剂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每次100ml。或用50%桉叶煎剂内服,每日服3次,每次40ml,10天为1疗程。或用桉树叶洗净晒干研粉,每次1g,小儿酌减,日服4次。

4.钩虫病:云南普洱县产的桉树叶,阴至半干。每次50g,切碎加水浸没,煮3h左右,过滤浓缩至50~60ml。于饭前1次服下。

5.烧伤:①外用,将50%桉叶煎剂(加入20%甘油及1%~2%苯甲醇适量)于创面涂敷或喷雾。先按无菌操作彻底清创,随后用消毒棉球蘸浸剂均匀涂敷,或用喷雾器喷雾于全部创面上。创面四周健康皮肤涂以0.1%硫柳汞酊或75%乙醇。如采用创面暴露疗法(或部分暴露),则每6~8h在暴露创面上敷药(或喷雾)1次至全部创面干燥,结痂,无痂下感染及上皮化开始或自行脱痂为止。对于会阴及其周围烧伤的患者,均采用暴露法,除局部使用桉叶煎剂外,于每次大小便后均以10%桉叶煎剂冲洗会阴,以保持局部清洁。②口服,凡患者无休克或无消化道功能障碍者,可口服50%桉叶煎剂10~20ml,每日3~4次。对严重烧伤患者,在口服桉叶煎剂同时,应给予其他抗菌药物。对Ⅱ度烧伤,面积在20%以下的成人患者。如经早期彻底清创处理,则仅给予桉叶煎剂口服即可,服至创面全部上皮化为止。一般需5~10天。Ⅲ度烧伤创面则视患者全身与局部的病情发展而定。

6.急性扁桃体炎:鲜桉叶阴干后用45g,加水500ml,用微火煎至250~300ml(1日量),过滤后分4次服。

7.传染性结膜炎:用桉叶2500g,加水浸没,蒸馏出15000ml,每100ml加氯化钠0.9g。每日滴眼4次。

8.丝虫病:取鲜桉树叶150g,切丝,加水3倍,煎煮3h,去渣浓缩至60ml左右,1次顿服。小孩1~4岁服1/4量,5~10岁服1/3量。16岁以上同成年量。

9.疟疾:鲜桉树叶,成人20片(约25g),15岁以下小儿15片,每日1剂,水煎2次,第1次加清水500ml,煎至250ml,于疟疾发作前1~2h顿服,第2次再用水500ml,煎至250ml,于疟疾发作后4h口服。根据疟疾症状控制情况,连服3~5天。

10.上呼吸道感染:大叶桉叶浸膏片3~5片(每片含生药6g)或用100%煎剂30ml,儿童6~12岁20ml,6岁以下15ml,每日3~4次。

11.肾盂肾炎:100%桉叶煎剂,每服30ml,每日3~4次。桉叶浸膏片,每片含浸膏0.3g,相当于生药6g,每服5片,每日3~4次。15天为1疗程,可连服2~3疗程。

12.真菌性阴道炎:先用0.5%桉叶溶液冲洗阴道,再塞以带线桉叶棉栓,12h自行拉出,每日1次,6天为1疗程。如外阴有湿疹或瘙痒,可用桉油软膏外搽。

13.带状疱疹:大叶桉lkg,用水煎熬浓缩至10%溶液,用纱布湿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用药时间1~2h。

14.下肢溃疡:新鲜桉树叶用水冲洗干净后,放入砂锅内煎煮2h,用消毒纱布滤去残渣,收取滤液,再用文火煎煮浓缩成糊剂,装入消毒后的大口瓶内备用。先以艾叶煎水反复清洗疮面,擦干后,用棉签蘸桉叶糊剂涂于病变部位,隔日换药1次,一般用药4次可以见效。

15.外科消毒、抗感染:局部外用25%桉叶洗剂或10%桉叶油乳剂冲洗伤口,可代替盐水及呋喃西林溶液;用于拆线消毒及伤口周围消毒可代替碘酊、乙醇;用于混合感染伤口换药,能使分泌物减少、消失,并促进伤口愈合;以20%桉叶煎剂或20%桉叶蒸馏液代替75%乙醇可供注射时皮肤消毒。

16.痤疮:根据痤疮的发病机制和桉叶油的药理作用,采用天然桉叶油及其他中草药配制成复方制剂,对痤疮病菌抑菌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吕侠卿.中药鉴别大全(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1999),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张继,陈德昌,林惠蓉,张文光.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2004),广东科技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ㄧ部(2005),化学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