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经》的文化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浅议《诗经》的文化精神

朱珊

朱珊(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其蕴含的丰富文化精神有待我们挖掘及传承。

关键词:《诗经》;文化精神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学好诗歌,可以从中获得美的感受,领会中华文化的精髓。

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人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可以这样说,《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多角度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掘的文化内容,都承载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因此,对于《诗经》,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在漫长的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诗经》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是我国古典文学遗产的主体。其次,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一、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考古发掘证实,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便已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到了周代,农业已成为周人的主要生产方式和主要的社会生活内容,几乎所有人都与农业生产发生直接关系,许多政治、宗教等活动也都围绕农业而展开。

创作来源于生活,因此可以这样说,《诗经》中所有的诗都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都反映了农业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无论从题材、从道德观念到审美情趣都带有农业文化的性质。《诗经》中有关农业生活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们不仅艺术地再现了农业生活中人们勤劳朴实的性格,淳厚平和的民风,而且在表现技巧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

翻开《诗经》,除了感受到它的乡土情蕴之外,另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充溢于其中的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在祭祖诗中,诗人把他们的祖先奉为神明,祈求祖先神保护自己的部族事业昌盛,人丁兴旺。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是最具有伦理情味的诗歌艺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产生它的周代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宗族意识的农业社会。自原始社会以来形成的宗族血缘关系,在周人的农业文化生活中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变成一套由家庭宗族推而广之的宗法制国家的结构模式,并由此形成一套更完善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制度,并赋予它一种理论形式。宗族观念既是周人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最重要的政治观念。同时,它已经转化为周人最为真挚的社会情感,它植根于故土,情牵于亲人,继而升华为爱国之情,这已经成为贯穿作品的中心主题之一。它或隐或现,或明或暗,或深沉或热烈,或委曲或直接地出现于《诗经》的大部分作品中,从而使《诗经》的抒情诗中处处充溢着伦理亲情,充盈着爱心。

人们把自己的生活理想寄托于和妻子的相亲相爱,对父母的教敬、对兄弟的关心、对朋友的忠信,乃至对宗族的依恋和对国家的忠诚。同样,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颗崇高的爱心,才使诗人更加痛苦于亲人的离别、朋友的失信、宗族的破败和国家的灭亡。

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世界上每个民族的文学创作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与西方文学相比较,如果说古希腊最发达的是史诗和戏剧,那么中国就是一个抒情诗最发达的国家。诗被中国人视为最崇高又最普通的艺术形式,也是人们抒发个人情感的最好的艺术工具。所以,诗歌一直秉承的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理念。人本来就是文化的主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是人的创造。创作的灵感总是来源于生活,因此文学作品丰富的内容必须以人为中心加以表现,这应该是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基本特征。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社会的巫术宗教观念,也使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很早就从巫术宗教中脱离出来。人就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也是诗歌的全部内容,更是所有情感的全部指向。他们是那样的肯定自己,信任自己,尽情地表现着自己,并且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把“文学是人学”这一在西方近代社会才真正提出的永恒命题,早在2500多年前就给予了充分的表现,并且奠定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中国诗歌发展的民族心理传统。从这一点讲,《诗经》无愧为凝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

以上,笔者对《诗经》的文化精神作了简单的总结和概括。其实,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远远不止于此。所以,《诗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诗歌的界域,关于它的文化意蕴的挖掘也将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