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张晓艳赵文慧毕虹丽吴瑕

张晓艳赵文慧毕虹丽吴瑕(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院163411)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224-01

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它是指在足够静脉回流的前提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下降,心排血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流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伴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临床上左心衰竭最为常见,单纯右心衰竭较少见。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来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42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患者平均年龄64岁。其中缺血性心肌病患者2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0例,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6例。

2药物治疗

2.1拟交感类

该类药物主要通过兴奋心脏β1受体,产生正性肌力作用,但不同程度增加心肌耗氧量,并能诱发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应用时应加以注意。另外,有些药物对β2受体及多巴胺受体的兴奋作用能起到扩血管作用,对治疗心力衰竭有利。但对a1受体的兴奋作用则收缩血管,不利于心力衰竭治疗。此类药物主要用于心脏围手术期、洋地黄过量的替代治疗及急性心肌梗死等不适合洋地黄治疗的心力衰竭的短期治疗。制剂主要有:

2.1.1多巴胺

对多巴胺受体、β1、β2、a1受体均有兴奋作用,根据剂量的不同其作用有所侧重。多巴胺每分钟静滴2~5μg/kg时,能增强心肌收缩,增加心排量和增加肾血流量,稍加快心率,但稍降低或不改变周围血管阻力,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当剂量增加到每分钟5~10μg/kg时,则引起血压升高、周围阻力增加和肾血流量减少,且使冠状动脉收缩。通常以每分钟0.5~1.0μg/kg开始,逐渐增量至尿量增加,或舒张压及心率明显增加。如有心源性休克,则要加大剂量,其作用已类似于去甲肾上腺素。小剂量多巴胺,或合用速尿静滴,能显著改善心力衰竭少尿及利尿剂耐受现象。使用多巴胺过程中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对症处理即可。

2.2.2多巴酚丁胺

兴奋β1、β2、α1受体,以兴奋β2为主,与多巴胺相比,其正性变力作用明显,而变时作用轻微,较少引起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律失常,而且治疗剂量多巴酚丁胺不增加周围血管阻力。因此它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更加适宜。治疗剂量为静滴以每分钟2~5μg/kg开始,最大加到每分钟10μg/kg。多巴酚丁胺不增加肾血流量。因此,有时与多巴胺联合使用。另外,多巴酚丁胺使用4~7d后可能疗效降低,这与β1受体数量下调有关,采用5~7d为1个疗程的间断疗法效果较好。

2.2.3去甲肾上腺素

兴奋β1、α1受体,当静滴<5μg/(kg?min)时,主要兴奋β1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当静滴>每分钟10μg/kg时,兴奋α1受体,使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常用于治疗心源性休克。

2.2.4异丙肾上腺素

兴奋β1、β2受体,既能强心,又能扩血管降低心脏负荷,但增加心肌耗氧量,易引起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伴心动过缓时,可0.5~1mg加入500ml液体中缓慢静滴。

2.2.5羟苯胺醇

为新合成的β1受体兴奋剂,不增加外周阻力,但可引起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律失常,可与洋地黄合用,在有病窦及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可替代洋地黄。20~40mg/d,分3~4次服;每分钟静滴15μg/kg或静脉注射25~100μg/kg,以心率不超过100/min为好。

2.2噻嗪类利尿剂

作用于远曲小管的近段,通过与氯离子竞争结合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Na+/Cl-逆向转运装置而抑制钠、氯的重吸收,起到利尿作用,也有排钾作用。利尿效果弱于襻利尿剂。制剂有多种,临床常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其它如环戊噻嗪、苄氟噻嗪、三氯噻嗪等临床较少使用。

氢氯噻嗪口服吸收率71%,2h内起效,3~6h达峰,作用持续12h。在心力衰竭或肾功能不全时,其半衰期将延长。与洋地黄类合用时,可将80%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水肿消退,合用其它利尿剂能增强其作用。钾的排出相当于钠的1/2,严格限盐时,钾的排出将增加,可导致低钾血症,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致低钠低氯。应注意检测血电解质浓度,适当补充氯化钾或含钾丰富的水果、食物。另外,长期使用可使利尿效率降低,出现利尿抵抗现象。这可能与利尿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等激活有关,如需长期使用,可采用间歇服药如隔天服用或服用3d停3d。也可合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拮抗剂、多巴胺等药物,利尿效果明显提高。氢氯噻嗪长期使用可引起血脂、血糖、尿酸增高,对高血脂、糖尿病、痛风患者不宜。

参考文献

[1]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8[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4~379.

[2]刘冶金.心力衰竭治疗的基本:利尿剂.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4):319.

[3]戴闺柱.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1(9):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