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烹饪专业素养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1

论中职烹饪专业素养教育

陈金山

陈金山浙江杭州第一技师学院310023

摘要:中职烹饪教育学校是向餐饮企业厨师的主要出口单位,烹饪职业教育应走出“技术至上”的误区,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纳入培养目标,21世纪需要的是具备综合职业技术和职业素养的人才。只有这样,烹饪专业教育方能获得新的活力和生机。

关键词:中职烹饪专业素养教育

目前,根据调查,我国的餐饮企业总体的厨师既多又少,主要体现在低层次的多,不易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高层次的少,用人单位很难寻觅适用人才。这里的高低,不仅是指技术的高低,更主要的是厨师综合素质的高低。职业教育新课改已把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目标指向之一。烹饪专业教学审时度势应关注这一走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纳入烹饪专业教学中去。

一、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1.培养目标狭窄——以操作技术替代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烹饪专业的市场很大,但它的就业面却很窄。学生一旦毕业,从事烹饪工作做了厨师,就很容易被特殊的工作环境、文化背景及行业惯性所制约,认识世界的视角也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定势,很难有所创新,有所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是,不能排除我们教育上的偏颇,即重技术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凡是在就业后有发展、可塑性强的人,都是那些综合职业能力较高的学生,单纯追求技术而忽视专业基础和文化修养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往往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后劲。

2.教学内容陈旧——以技能教学替代了专业理论、文化的综合教学。

由于过分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胜任某种岗位要求”,以致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不关注,导致了课程设置盲目,教学内容陈旧,学生所学知识落后于时代的现象严重。现代餐饮企业对厨师的要求,已不再简单局限于掌握一门技术,而是人格、知识、能力、修养、创新诸方面的综合要求。也就是说,烹饪专业的学生胜任岗位要求,不仅要学习技术,掌握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文化素质,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烹饪专业职业素养实现的几个方法

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职业技术和职业素养的人才,职业素养的实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

现代餐饮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这种高素质不仅体现在掌握职业技能,更体现在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着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烹饪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如古今烹饪史话、地方民俗、厨房管理、食物营养知识、食物卫生知识、食物化学知识、食品微生物知识等。这样,学生就会在工作中显示出较高的文化素质。二是与人生有关的人文知识,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生命体,除了工作之外,还有生活,而要提升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就需具备开阔的人文知识,如历史、艺术、文学、运动等等。这种文化修养越丰富,生活品味越高雅,人文情趣越浓郁,而非“工作机器”。

2.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时重视创新素质的培养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创新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意识,在烹饪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实现自我超越。其二具有批判精神,教会学生要善于思考,敢于探究、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惟书、不盲目推崇烹饪权威。引导学生从原料创新、色彩创新、口味创新、形态创新、烹饪技法创新、器皿创新、菜单创新、食疗创新入手。

3.培养学生们稳定的心理素质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自餐饮市场对烹饪人才的挑战愈加明显,同行之间竞争加剧,烹饪行业又极具不稳定性,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压力,引发了诸多心理问题。另外,社会风气也会对学生产生十分现实的影响。因而培养他们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首先,帮助学生学会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一旦学生具备了较强的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那么走上岗位时,就会具有克服挫折的勇气,勇于创业;其次,帮助学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如果具备了善于调控情绪的能力,那么他们走上岗位时,就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保持良好的心境;第三,帮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竞争异常激烈,学生进入社会要适应环境,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但多数不适应或不协调,这时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心理焦虑。所以在校期间帮助学生悦纳自己,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一切,把自己看作一个有价值的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烹饪专业教育不仅仅是授以烹饪技术,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己任,只有这样,烹饪专业教育才能获得新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冯玉珠20年中国烹饪高等职业教育之研究[J].中国烹饪研究,2005,1。

2.孙长友对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3。

3.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