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处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处理分析

邹晓云1杨光2

(1沈阳药科大学医院辽宁沈阳110016)

(2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脏性猝死患者22例临床救治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2例发生心脏性猝死患者经救治复苏成功7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例,急性心肌炎1例,病因不详1例。结论:对心脏骤停或SCD者的处理主要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保证气道畅通,有效供氧和有效的循环支持,监测循环恢复情况。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抢救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6-0073-02

心脏性猝死是指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因心脏性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这样的死亡发生在一个有或没有心脏病的患者,死亡的时间和方式是自然的、意外的、骤然发生和不能预期的。由于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进而意识丧失,如未及时抢救,则发生生物学死亡[1]。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脏性猝死患者22例临床救治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我院住院及门诊急诊心脏性猝死患者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33~83岁,平均年龄58.5±2.5岁。其中冠心病14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3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地戈辛兼奎尼丁中毒1例,病因不详2例。

1.2心电图诊断

心室颤动8例,窦性停搏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不详9例。

1.3方法

1.3.1电技术包括直流电非同步除颤和人工心脏起搏。为了提高除颤成功率,现主张直流电非同步除颧步骤如下:除颤电极板上涂抹导电糊,并将两个电极板上的导电糊相互涂抹,使之均匀涂抹在两个电板的表面上,或用盐水纱布包住电极板[2]。电击部位有两种方法。第一种:一个电极板放于心尖部(左乳头下),另一电极板放在心底部(右锁骨下胸第二肋间和右胸骨旁);第二种:一电极板在背部左肩胛下,一电极板放于心前区。电击能量示单向或双向波除颤而定,单向除颤波电除颤时首次、第二次、第三次电能均选用360J;双向除颤波电除颤时均选择200J。只要室颤持续存在,则可连续电击三次,中间不停。如为细颤应静注0.1%肾上腺1ml变为粗颤,然后再电击以提高除颤成功率。如果患者心脏骤停的原因是心脏停搏、严重心动过缓、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等,应给予心脏起搏。右室心内膜电极起搏疗效比较可靠[3]。但在心脏广泛严重损伤或心排血功能严重衰竭者,心脏骤停乃是临终期表现,任何方式的起搏终究无效。

1.3.2心肺复苏用药采用肘前静脉或颈外静脉,有利于药物尽快发挥作用。用药包括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胺碘酮、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间羟胺、阿托品、纳络酮、利多卡因、碳酸氢钠及异丙肾上腺素(不是心脏骤停的首选药)等。应根据病情合理有效的选用药物治疗[4]。

1.3.3纠正酸中毒若动脉血pH<7.1或心脏骤停10分钟内未能恢复循环或严重高钾血症者,可静注5%碳酸氢钠50~100ml(0.5~1mmol/kg),必要时每10分钟重复一次半量或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使用,直到循环恢复为止。应监测动脉血pH、PO2以指导用药,使pH接近7.35,保证有效通气以控制PCCh[5]。纠正酸碱失衡时易“宁稍偏酸”,则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既无明显抑制,又有利于维持血钾水平和HbO2对组织的供氧。故保证通气是纠正酸碱平衡的主要措施。

2.结果

22例发生心脏性猝死患者经救治复苏成功7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例,急性心肌炎1例,病因不详1例。

3.讨论

心脏性猝死系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可发生于原来有或无心脏病的患者中,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h内死亡。绝大部分的SCD是心律失常所致,但某些非心电意外的情况如心脏破裂、肺栓塞等亦可于1h内死亡,但其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与心律失常性猝死相异。

不同病因的猝死甚至在同一病因的不同条件下,都可能有不同的因素参与其发病机制,而且多种因素还可能相互影响[6]。目前研究证实,猝死可分为心律失常性猝死、循环衰竭性猝死、非心脏性猝死,其中以心律失常性猝死最常见。心律失常性猝死有三种形式:①心室颤动或扑动;②心室停顿;③心电机械分离。其中以心室颤动最为常见,在发生猝死的4min内检测心电图,90%以上可发现为心室颤动,4min后检测则有80%为心室静止。

对心脏骤停或SCD者的处理主要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SCD约有2/3发生在医院以外,多来不及送医院进行抢救,因此,发现猝死患者,应尽早就地进行抢救[7]。是否有效的现场抢救是复苏成败的关键,向公众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可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心肺复苏术及体外除颤术的发展,使心脏骤停者有可能得救而存活。近30余年来,随着经验的积累及新技术的应用,心肺复苏术逐步完善,对进一步积极有效地抢救SCD者具有重要意义。

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戒烟、防治高血压及糖尿病、平衡的膳食、保持理想的体重,调脂治疗,适宜的体力活动等[8]。对已有冠心病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有严重的心律失常等高危患者,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随诊观察,以预防猝死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德红,郑晓英,孟新科,陈伟峰,魏刚.53例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分析[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4):787-790.

[2]王美丽,陈君柱.心源性猝死36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2006,28(09):748-749.

[3]廖福责,徐赞新,樊济海,张鹏,滕克勤.9例心源性猝死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25(10):797-798.

[4]刘丹平,伏军贤.心源性猝死188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7,36(08):1011-1013.

[5]孙玉胜,时兢.院内心脏性猝死96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0,21(1):48-49.

[6]尹咏梅,郑月来.心脏性猝死115例临床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10(05):268-269.

[7]陈柯萍,陈新.心脏性猝死[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7,11(2):110-114.

[8]赵平凡,杨书香,罗希芝.68例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观察[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01):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