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例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与病理及免疫学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109例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与病理及免疫学特点分析

吴家斌林长达魏立新

吴家斌林长达魏立新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肾内科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目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的109例患者发病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以及免疫学特点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发病的病理特点、临床特点及免疫特点,并记录分析。结果: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中,以发热(60.55%)较为多见,且与关节痛(12.85%)、皮肤黏膜损害(11.01%)、浆膜炎(15.59%)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狼疮性肾炎患者病理分型中,以Ⅱ型(40.36%)、Ⅳ型(42.21%)多常见,且高于Ⅰ型(2.76%)、Ⅲ型(6.42%)、Ⅴ型(3.67%)、Ⅵ型(4.58%)发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中,以ANA抗体(42.22%)、抗ds-DNA抗体(39.44%)明显高于A-sm(9.17%)、A-88A(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狼疮性肾炎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常见病理分型为Ⅱ型、Ⅳ型,以ANA抗体、抗ds-DNA抗体较多见。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理特点;临床症状;免疫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R75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197-02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患病后,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治疗后并发症较多,致死率高,部分患者在发病5年内死亡,其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原因目前并不是十分清楚,但据大量研究表明与机体感染、遗传以及免疫异常、内分泌等诸多因素有关。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患者机体内的T淋巴细胞含量下降,且正常功能受到抑制,B细胞增生速度过快,并与抗原结合成复合物,沉积在机体的肾小球、关节等不同部位,进而引起患者相应部位的组织坏死或慢性炎症反应,导致患者的多个系统功能受累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与心理健康[1]。因此,我院为进一步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的109例患者发病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以及免疫学特点,特选取109例患者资料,研究后,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在23~42岁,平均(29.2±12.5)岁。本研究通过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目的和方法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主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在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强。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与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SLE患者;精神状态正常,可以自行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标准:患者病情较轻,临床症状不明显;精神状态异常,甚至存在精神疾病,无法自行配合完成研究[2]。

1.2方法

采用肾脏活检穿刺法对患者进行检查,并根据欧蒙印迹法的试剂盒(德国欧蒙公司)、间接免疫荧光法的试剂盒(德国欧蒙公司)等对患者的免疫学抗体进行检测[3]。

1.3观察指标

①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并归纳总结,记录分析。

②观察患者的病理特点以及免疫学特点情况,并记录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临床症状情况

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中,以发热(60.55%)较为多见,且与关节痛(12.85%)、皮肤黏膜损害(11.01%)、浆膜炎(15.59%)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患者的病理及免疫学特点情况

狼疮性肾炎患者病理分型中,以Ⅱ型(40.36%)、Ⅳ型(42.21%)多常见,且高于Ⅰ型(2.76%)、Ⅲ型(6.42%)、Ⅴ型(3.67%)、Ⅵ型(4.58%)发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中,以ANA抗体(42.22%)、抗ds-DNA抗体(39.44%)明显高于A-sm(9.17%)、A-88A(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近几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类型,患有该病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体内存在多种抗体,具有十分典型的临床表现[4]。该病的患者对EAN抗体存在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对疾病的治愈充满希望[5]。

本研究中显示,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中,以发热(60.55%)较为多见,且与关节痛(12.85%)、皮肤黏膜损害(11.01%)、浆膜炎(15.59%)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与低C3血症有关,且多数患者中,临床分型并不相同,为患者的治疗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应提高对患者病理分型的研究,以便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6]。

与此同时,狼疮性肾炎患者病理分型中,以Ⅱ型(40.36%)、Ⅳ型(42.21%)多常见,且高于Ⅰ型(2.76%)、Ⅲ型(6.42%)、Ⅴ型(3.67%)、Ⅵ型(4.58%)发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中,以ANA抗体(42.22%)、抗ds-DNA抗体(39.44%)明显高于A-sm(9.17%)、A-88A(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对抗ds-DNA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增加了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的检查手段[7]。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体内的EAN抗体检测过程中明显呈现阳性,体内为出现抗ds-DNA,故而可根据这种抗体的体内检测结果对患者的疾病病情进行评估,进而提高患者的诊治手段,为患者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8]。

综上所述,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患者中,其主要以发热为首要临床表现,且较为常见的病理分型是Ⅱ型、Ⅳ型发病,免疫学中ANA抗体、抗ds-DNA抗体较为多见。

表1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n(%)]

【参考文献】

[1]刘瑾,陈惠萍,章海涛等.狼疮性肾炎患者并发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3,22(3):224-229.

[2]吴艳英,卢雪红,刘飞等.260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与病理及免疫学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7):617-619.

[3]杨盛梅,唐政,胡伟新等.迟发狼疮性肾炎的临床与病理分析[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9,18(3):207-210.

[4]陈莎莎,张艺艳,刘正钊等.新月体比例在Ⅳ型狼疮性肾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4,23(4):314-320.

[5]列才华,梁兰青,冯维等.狼疮性肾炎180例临床病理与免疫学特征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32(3):182-184.

[6]刘瑾,陈惠萍,陈浩等.伴肾病综合征Ⅱ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征[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2,21(6):513-518.

[7]梁兰青,列才华,黄海等.狼疮性肾炎的临床与免疫学特征分析[J].新疆医学,2011,41(2):14-17.

[8]李桂芬,万建新,陈虹等.153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与肾脏病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08(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