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农业灌溉发展现状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淄川区农业灌溉发展现状与对策

宗帅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水务局山东淄博255100

摘要:本文阐述了淄博市淄川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灌溉现状,优势,对策建议

一、淄川区农业灌溉现状

根据统计数据,2017年淄川区耕地面积为22.8万亩,现状灌溉面积为10.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8%。现状淄川区能够达到“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高产农田面积为8.4万亩,主要分布于中北部区域灌溉设施条件较好的双杨、将军路、罗村、昆仑等镇(办),平均亩产400-500公斤。其余农田为中低产田,由于水利灌溉设施不足,粮食产量低,平均亩产在200-300公斤。

二、淄川区水源现状

淄川区现有灌溉机井988眼,工程完好率85%。其中双杨镇、松龄路街道办、将军路街道办和寨里镇西部范围内井深在40-60m左右,昆仑镇、罗村镇60-100m左右,龙泉、寨里东部、西河、太河等镇井深一般在300米左右。

淄川区现有水库18座,总库容730万m3,兴利库容538.7万m3。现有小型水库灌区4处,涉及太河镇紫峪水库灌区、田庄水库灌区、磁村镇刘瓦水库灌区及洪山镇三源水库灌区。现状塘坝共226座,总库容380万m3;

淄川区现有泵站提水灌区包含引河灌区2处,提水灌区1处,小型灌溉泵站56处。引河灌区涉及将军路街道办查王灌区、双杨镇孝杨灌区。提水灌区涉及淄川区城子电灌站灌区。小型灌溉泵站涉及太河镇、洪山镇、昆仑镇、岭子镇、罗村镇等。

淄川区现有大型灌区为太河水库一干渠灌区,总灌溉面积为11.4万亩。灌区除干渠、一分干工程外,还设计支渠9条,已建成6条,长35.3km,七、八、九三条支渠尚未动工。目前大部分渠道已经老化失修严重,无法正常供水。

淄川区现有矿坑水主要分布于洪山镇、寨里镇、岭子镇、西河镇、龙泉镇和双杨镇,出水量较大,但部分矿坑水存在一定串层污染。煤矿年排水量2000万m3左右,已闭坑的洪山、寨里两矿的矿坑储水量在2500万m3左右。另外,黑旺铁矿从2004年起闭坑,运行时期多年平均排水量为2666.6万m3,现矿坑积水量超过4000多万m3。目前矿坑排水除少量用于农业灌溉及工业用水,大部分就近排入河道。

淄川区现有淄博利民净化水有限公司和双杨镇污水处理厂2座污水处理企业,设计处理总规模17万m3/d,现状处理能力为11万m3/d。其中利民污水处理厂现有处理能力为8万m3/d,待三期工程建成后,处理能力可达11万m3/d。双杨镇污水处理厂现有处理规模为3万m3/d,待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后,处理能力可达到6万m3/d。

三、我区农业灌溉优势

1、农田水利建设基础工作扎实。2010年11月,编制完成了《淄川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2年4月,编制完成了《淄川区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淄川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13年—2015年实施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小麦产业项目县项目,并顺利通过了省厅验收。各类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我区的农田灌溉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

2、水源有保证。在水资源方面,我区境内有大型水库1座,小㈠型水库3座,小㈡型水库15座,塘坝226座,拦河闸坝5座,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5396.2万m3,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3、水利技术力量雄厚。根据省市统一安排和部署,淄川区已经初步构建起了基层水利管理协调服务组织、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三位一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一是成立了13处水务站,落实了人员编制;二是以镇为单位成立了农田灌溉协会12个,淄川区共设立441个农田灌溉协会小组,共有会员13725名;三是选聘了433名村网格员,并对所有网格员进行上岗培训,并发放了上岗证,对各村水事进行规范管理;四是成立了13个镇防汛抗旱供水服务队,共有队员469名,实行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营相结合。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表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我区现有的小㈠型、小㈡型水库泥沙淤积严重,正常年份能够调蓄的用于灌溉的水量大约717万立方米,仅为多年平均来水量的10%左右,大量地表水流出区境。另外每年太河水库应向我区分配农业灌溉用水指标为1693.56万m3,而实际现状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基本没用过该农灌用水指标,造成严重浪费。

2、煤矿开采区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处于淄博矿务局开采区内的龙泉、洪山、寨里、罗村等镇,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矿相继闭坑以来,由于地下水位上升,该区域地下水受到串层污染;个别不法企业主,为逃避环保部门的监管,擅自向地下排放有毒工业污废水,加重了地下水污染程度。

3、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虽然国家及省以上对水利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用于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偏少。且近年来,受工业发展、城市扩建和公路建设等影响,部分灌溉农田被直接占用,大量排灌设施损毁或报废,致使灌区灌溉面积萎缩。一些水库塘坝被个人承包后,承包者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有的只讲效益,不顾工程安全,不履行工程维修养护义务。

4、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下,农民节水意识不强。几十年来,我区灌溉方式基本没有改变,节水灌溉占比较小。且当前种粮成本太高,粮食种植收入在农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大幅下降,农民不再看重粮食生产,不愿将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土地上,节水灌溉意识不断弱化。

五、对策建议

1、创新工作思路,淄川区统一谋划。一是做好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统筹水利部门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国土部门土地整理项目、农业部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项目资金,打破原有镇域界限,集中连片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并制定相应的扶持引导政策;二是根据水源形式不同,分别划分出以双杨镇、将军路街道为主的引河灌区及井灌区;以罗村镇、寨里镇、洪山镇、龙泉镇为主的一干渠灌区;以昆仑镇、开发区为主的水库塘坝灌区;以太河镇、西河镇、岭子镇为主的山区集雨灌区。根据不同灌区的类型,依托现有项目以及规划,分别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先易后难,分类分年度逐步实施。

2、因地制宜进行规划。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因地制宜,高效利用当地水资源。一是逐步恢复水库、塘坝的设计灌溉面积,大力推广小型、微型拦蓄水工程,如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等,利用工程措施最大限度拦蓄降雨径流;二是坚持“优先利用客水,合理利用地表水,控制开采地下水”的用水指导原则,由区政府牵头,向市里争取太河水库以及萌山水库农灌用水指标(建议以每年2000万m3为目标)。同时建议在太河水库地表水可供范围内的寨里、罗村、洪山、双杨等镇优先使用太河水库地表水进行灌溉,并封停该区域的自备水井,严格控制地下水使用规模,着力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推行利用中水进行灌溉。现有我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11万m3/d,将来还可以达到17万m3/d。中水中含有一定的有机物质和营养成分,如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中,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用于农田灌溉,不仅可以大大节省水资源,还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丰富的养分,使农作物增产。

3、创新管理体制,深化农业改革。一是引导和鼓励农民成立合作社,统一对耕地进行集约化管理。该形式有着较强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获取技术服务、生产资金筹集等方面,有着优先的地位,可以有效提高种植效益和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小城镇建设等方式,将土地适当向种田大户集中,利用个人的种植技术和资金,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达到提高农业种植效益的目的;三是由政府牵头,成立农业综合产业基地。这样可以有效利用政府各部门的人才、项目、资金等优势,而且相对个人或合作社来说更有公信力,可以形成农作物产销一条龙,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作者简介:宗帅,男,籍贯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淄川区水务局工作。该作者自2004年以来一直从事基层农田水利工作,参与了历年的小农水项目、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河道治理项目等,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