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中信息资源规划技术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水利信息化中信息资源规划技术的研究

吕杨姜涵文史仲明马晴高新春

(山东善思明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64209)

摘要: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关键因素。本文以我国水利信息化过程中信息资源的规划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并分析水利信息资源规划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并尝试对其中的关键性技术作出学理性阐释,以期对我国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信息资源规划;技术研究

为了更具系统性地提升具体决策与工作展开的效率及效用,必须加强对信息资源规划工作的重视。在水利基础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类型资源的规划中,提高着眼大局的决策意识,根据统一的信息资源模型和水利资源目录、数据标准开展工作,是水利事业整体迈向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水利信息资源规划意义

信息化能够对水利的先进技术应用进行指导,从而使技术得到提升,水利的无效损耗也因此减少,由此来实现水利系统的实际效益的整体提升。在现阶段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基础设施、环境保障和业务展开“三位一体”式的综合性信息化体系[1]。这一体系很好地避免了以往传统水利中资源分散、分建专用和建设较为独立化等普遍问题,在水利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中,对我国的水利事业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水利信息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

1、需求为主,应用先导

水利信息化发展是水利业务应用发展的阶段标识。在地方应用水利多为灌溉的情况下,建立灌溉地图,实现灌溉分配的信息化;如果为水利发电为主,根据配电需求,完善信息化电能配置,由此实现水利业务的操作性及经济性。

2、阶段进行,分层展开

在展开对灌溉信息化建立的过程中,第一步进行实地的勘测,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测绘,进而完善地图信息。更能便于后期灌溉工程的管道建设等。在完善地图后,进行数据信息的模型编入,之后根据模型进行灌溉方案的配置。

3、资源共享,保障标准

资源共享的落实中,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对于系统的功能以及信息服务标准性要求进行满足。一般标准,根据相关业务需求。譬如在进行水利配电时,主要侧重于对地方电能需求的信息应用;而在灌溉配置时,则需要侧重于地区水文信息。

4、坚持原则,安全第一

在其他原则与安全原则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必须首先保障安全原则的执行。规划系统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在注重实际操作中安全性与实用性的平衡的前提下,对其他功能进行兼顾。

5、立足现实,合理前瞻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是现代化各行业都需具备的策略倾向,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企业及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做水利信息资源规划的过程中,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由此对水利业务的展开在持续发展进行保障,以此使得水利信息资源规划能够保持活力。

6、资源利用最优化原则

水利信息资源规划的先决条件之一便是以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基本原则。其中的资源不仅包括现有的水资源和物质资源,还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的技术及相关设备等。要确认信息资源规划方案是否实现了最优化,必须通过应用实践,进行多项结果的对比,反复对方案进行多方设计与验证。

7、协调管理与队伍建设

提高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引进。而人才队伍的建设离不开优越的引进人才政策及丰厚的待遇制度。各部门只有建立起合理的吸引人才的基本制度,从制度上保障人才的不断提升,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水利信息的效益的持续性。

三、信息资源规划技术研究

1、数据流分析

数据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主要从左右以及上下和内外,进行定量以及定性的分析(据图1)。从图中可见,在规划前的任务、资源等管理工作,都较为分散化,使得数据流存在应用复杂的情况,由此也导致了数据处理更为困难。在进行规划以后,数据集中在省级水利信息中心以后,各市在水文信息、资源、任务等都能实现统一化管理,使得整体工作的方向更为统一,实现信息集中化、采集、存储及管理、使用。

图1:数据流结构示意图

2、数据库主体建设

数据库主体的规划过程,需要深入实际进行大量调研,并分析数据的源头,具体便是的每个数据都有一个源头,使得数据在完整以及技术和准确性得到保证,并根据网络到计算机,最后传输至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共享。在数据库主体的构建环节,需要对信息结构稳定性以及信息的标准进行统一化。应用软件在不需要接口的情况进行传输,通过对主体数据库平台的存取便能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便捷、安全的对资源整合及应用系统集成进行实现[2]

3、信息资源规划具体目标

通过对业务活动的目标以及过程进行分析,构建应用系统信息模型。其中包含有系统的功能及数据、结构的模型、标准化的数据体系。信息资源的规划主要根据前期的调研以及分析出的阶段性成果来完善优化,系统建模。在进行系统功能的设计中,包含有模型设计、用户业务分析、视图以及数据流分析、数据模型设计、体系结构设计、数据交换以及基础标准体系的设计、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信息工程的总体方案编制。

4、共享数据模型的建设

共享数据的模型在建立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步骤:首先是对业务主题进行识别和定义,并根据主体对用户视图的定义作实体大组,建立概念性数据模型;其次,对数据结构进行规范化整合梳理,并根据业务的需求进行实体属性的分析,规范数据结构产生的基本表现,构建逻辑性数据模型;最后是对数据的元素进行规范化处理,对基本表的组成进行审核,将数据元素的信息分类编码和数据元素的标准在基本表中标识出来。

结束语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水利工程于民生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两者结合,能够使其在各自的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在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因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基础对于后期的应用效果存在着较大影响,还需要保障硬件的质量、软件的功能全面性。

参考文献

[1]黄谷.谈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11).

[2]韩福斌.浅谈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