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

/ 1

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

金芝

金芝(黑龙江省双城市人民医院150100)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8-0187-02

【关键词】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是指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过程中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可能存在过量或过敏或缺钾的背景。为了除外“其他原因”。规定:不包括发生在AMI后72小时内的;不包括心肌缺血急性发作时出现的;除外AMI本身恶化的因素;不包括用药30天以后出现的。

1心律失常类型

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的心律失常类型十分广泛。几乎包括所有的心律失常。可分为缓慢型和快速型心律失常两大类。

1.1缓慢型心律失常:

主要是起搏功能的抑制,房室传导阻滞。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静止和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房室传导阻滞。

1.2快速型心律失常:

分为室上性和室性。室上性有房性心动过速伴传导阻滞和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有以下几种:①窒性早搏;②室速。分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匀速型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型室性心动过速,加速型心室自主心律等。③室颤。

举例:

奎尼丁:至今仍是一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昏厥可由室速、多形性室速、室颤、窦停引起。与剂量、血浓度无关。无法预测。发生率2%~9%,是奎尼丁最严重的副作用。

利多卡因: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并非十分安全。在老年,心功能低下者,必须注意推注剂量及速度。建议一次推注量勿超过50mg(100mg分二次推注)有报道心脏停搏死亡三例;诱发室颤一例;诱发速一例。

心律平:Ic类药。广谱、广用、疗效好。尤其在WPW+PCVI、WPW+Af、激动由旁道下传时(QRS宽)心律失常有效。但副作用发生率也很大,占11%-20%。报道的致心律失常有:单形,多型室速室颤、PSVT伴AVB、窦停、ⅢAVB.LBBB等,有死亡病例。与剂量无关,多在用药后早期出现。也可诱发心衰,尤在老年人。

胺碘酮:较奎尼丁安全。可在门诊应用,静脉用药2mg/kg.h,终止PSVTS0%有效,转复Af仅10-20%有效;但口服仅能预防PSVT、Af的发作,不能终止其发作,对持续性VT可有效,但非首选药。致心律失常作用有;窦缓、窦停、VA,与剂量有关。

三磷酸腺苷(ATP):治疗PSVT作用迅速以“秒”计,但副作用大,窦缓、窦停发生率高,有诱发vf致死的,在老年中,尚可诱发冠脉痉挛、支气管哮喘。

发生机理:尚未阐明。推测可能的机理有:①高敏体质;②剂量过大,血浓度过高。建议监测血浓度;合理联合用药,各自用较小剂量获得协同作用。例:Ia+Ib,β阻滞剂+胺碘酮,β阻滞剂+Ia。③9T延长;抗心律失常药干扰了电生理,但非线性关系。QT延长者不一定都出现VA,尽量勿使QT间期>500ms。提出不要同时应用两种均能使QT间期延长的药物。④原心率失常属折返性,Ic类药延长传导超过不应期延长,导致心律失常。⑤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2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提醒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适应证及其副作用,正确应用。①确定有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必要,避免滥用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②选择疗效好的药物,尽量选用疗效高而副作用小的药物。③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前,注意纠正心肌缺血和心脏泵功能衰竭,纠正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④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无效时再逐渐增量,尽量控制联合用药。⑤注意配伍禁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其他药物时,注意相互不良作用与配伍禁忌。⑥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时,应进行心电监护,长期用药者,有条件者监测药物血浓度。使用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最好住院观察。⑦一旦明确心律失常系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应立即停用致心律失常药物。

(1)缓慢型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索静脉滴注或采用临时起搏治疗。

(2)快速型心律失常;应立即进行电击复律。

(3)尖端扭转型室速;可静滴异丙肾及补充镁盐治疗。

在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中,应尽量不用Ia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参考文献

[1]廖德宁,杨志健.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8,3(4):232.

[2]郭继鸿.心电学进展.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8587.

[3]李少波.实用心脏病并发症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66171.

[4]刘宝刚,齐大平.心律平致心律失常16例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2005,18(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