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外部性脑积水CT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婴儿外部性脑积水CT诊断

黄继权

黄继权(广西田东县人民医院广西田东531500)

【摘要】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H)的CT特征,提高对EH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4例我院明确诊断EH的CT表现。结果EH的CT特征为:额顶叶脑外间隙≥5mm,大脑半球后部间隙不宽,前纵裂池间隙增宽(≥7mm),后纵裂池不宽;外侧裂池增宽(≥7mm);额顶叶脑均部分增宽;部分鞍上池增大,脑室轻度增大。结论CT是诊断EH简便、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外部性脑积水CT诊断CT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149-01

外部性脑积水(extramalhydrocephalus,EH)为婴儿期特殊类型的交通性脑积水,是暂时性、良性、自限性疾病。过去人们对本病认识不足,常将其误诊为脑萎缩、硬膜下积液,随着颅脑CT、MRI及头部B超的普遍应用,对本病的认识逐渐增多。现将我院2006年7月—2012年5月间临床资料完整的24例EH患儿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4例EH,男16例,女8例,年龄2个月—15个月,其中:2—6个月11例,7个月—10个月8例,10—15个月5例。就诊原因:发热并抽搐6例,脑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随防8例,患儿头围增大5例,头皮外伤5例。

1.2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MX8000型CT机扫描,层厚8mm,层距10mm。患儿镇静后仰卧于检查床上,取听眦线为扫描线,从颅低开始连续扫描至颅顶。

2结果

双侧额顶叶脑外间隙≥5mm,大防半球后部间隙不宽24例;前纵裂池间隙增宽≥7mm,后纵裂池不宽24例;外侧裂池增宽≥7mm18例,鞍上池增宽16例,额顶叶脑沟部分增宽15例,脑室轻度扩大10例。16个月复查9例,外部性脑积水明显减少,20个月后复查5例,外部性脑积水消失,10例患儿随访未见有异常临床症状及特征,未作CT复查。

3讨论

3.1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有颅内感染、外伤、HIE及颅内出血后遗症等,约有半数病例原因不明为特发性。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蛛网膜粒吸收功能所致。

本组3例脑内出血和5例蛛网下腔出血婴儿,首次CT扫描无脑外积水,2个月后CT复查,出现脑外积水;因发热及抽搐行CT扫描发现脑外积水6例;6例患儿家长感觉患儿头围增大,要求CT检查而发现EH;4例患儿头皮外伤行CT检查,偶然发现脑外积水。

3.2临床特征EH好发于2—24个月前囟未闭的小儿。临床表现有抽搐、头围增大,部分患儿无明显临床表现。婴儿的智力及发育正常,2岁以后前囟门闭合后,EH自然吸收,症状消失。

3.3EH的CT表现(1)CT表现为内侧额顶叶脑外间隙对称性增宽(≥5mm)后半球脑外间隙不宽;(2)前纵裂池增宽(≥7mm),后纵裂池不宽;(3)两侧裂池增宽(≥7mm);(4)鞍上池稍大;(5)脑室不大或轻度扩大;(6)额顶叶脑沟部分增宽,但深不显著,边缘呈“花瓣状”。

3.4EH诊断依据是(1)前囟未闭的婴儿及头围增大;(2)脑前半部脑外积液增多,脑实须无病变;(3)2岁以后,脑外积液自然吸收;(4)临床患儿无智力发育落后。

3.5CT鉴别诊断本病主要与脑萎缩和硬膜下积液鉴别。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增宽为广泛性,不局限于额顶区,大脑球间裂增宽亦为整个半球间裂,大脑质较薄,脑室扩大较明显。硬膜下积液常为单侧发病,若为双侧常两侧不称,脑沟变平浅,受压的脑沟变平内移,常伴发脑内实质病变。

近年来,CT检查普遍应用,EH的诊断越来越多,根据临床、CT表现可以明确对本病的诊断,鉴于X线辐射对婴儿的影响,笔者认为对明确诊断EH的婴儿,主要以临床观察,随访为主,不必要进行CT复查。

参考文献

[1]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射CT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9.

[2]曾幼鲁,曲凤宏,黄晓伟.外部性脑积水CT和临床(附11例报告).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