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级综合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浅谈县级综合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杨昌琳

杨昌琳(贵州省贵定县人民医院551399)

【摘要】通过对县级综合医院能力建设与发展现状的总结与分析,提出县级综合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县级综合医院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074-02

县级综合医院作为农村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是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不仅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还承担着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进修培训的重要任务,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卫生体制改革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卫生资源投入不够、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局面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尤其是县级综合医院建设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影响着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目标的有效实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通过政策倾斜和加大投入,为县级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因此,县级医院务必抓机遇、强内涵,以促进建设与发展,下面结合我院实际,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探讨:

一、医院概况

贵定县人民医院建院70余年,是贵定县唯一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爱婴医院,是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承担着全县30多万人口的预防、保健、医疗、救护、康复、教学、科研等工作,医院占地面积42680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24103平方米,编制床位250张,实际开放床位310张,年门诊量约10万人次,出院病人7164人次,现有在职职工中210人(不含编制外人员),有专业技术人员18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8%,中级职称占30%,医师与护理人员之比为1:1.36,病房床位与护士之比为1:0.61。我院下设14个临床科室,6个医技科室,16个行政职能科室。近几年来,获省政府科技成果四等奖二项、黔南州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四等奖二项,发表论文400余篇。

二、存在的困难

(一)编制问题。由于政策原因,我院多年来只能采用招聘制,目前编制外聘用人员126人,解决编制困难很大,因而导致人心不稳人才流失严重,同时阻碍了部分优秀人才的引进。

(二)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现有人才学历、专业和职称结构不合理,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低下。人力资源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但由于我院对特殊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缺乏自主性,因而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医院的发展都受到制约。

(三)设备不足,陈旧老化。我院现有医疗大都陈旧老化,但由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设备更新困难阻碍了临床工作的开展,也制约了我院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

(四)由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医院资金困难,导致医务人员待遇较低,无法进行人才吸引,人才队伍难以稳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部分学科建设缺乏专业技术与科室管理双强带头人,专科特色难以开展,致医院功能不全。

三、几点建议

(一)抢抓历史发展机遇,为医院发展注入动力。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它是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功能的重要举措,为加强县级综合医院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同时按照国家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的要求,使医院管理水平不断提高[1]、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进一步保障医疗安全、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从而全面提高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二)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开创医院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创新是医院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管理上创新,推行新的管理思路、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创造高效的工作流程,激发医院内部活力。在质量、技术、服务上创新,推动和促进医院的内涵建设,提升医院品牌形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上创新,细化专业分科、分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三)深化以绩效考核管理为主的内部管理,提升医院科学管理水平。以落实医院综合评价标准为抓手,强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适应医院发展的办院模式,进一步完善医院运行机制。重新调整综合目标管理各类指标,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探索建立有效的绩效核算体系和分配机制,充分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严格以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注重细节管理和内涵建设,要从粗放式管理方式向精细化管理方式转变,既要“做大做强”,更要“做精做细”。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增强医院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突出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才规划工作,加大力度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为医院发展储备人才力量。加快推动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形成人才的良性竞争机制。注重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业务强、素质高的科室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积极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努力创造条件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潜力空间。打造医院品牌形象,提升医生、专家知名度,办好专科特色,加大高精仪器投入及专业技术的引进,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科研教学管理,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探索建立和实施科研工作量化评价体系,把承担课题、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等作为科室负责人、专业技术职务任期考核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主要指标之一,积极营造激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加强科研项目和成果申报,力争在等级及数量上再上新台阶。鼓励集体创新的联合攻关,提高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交流渠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六)推进医院信息化管理进程。注重医院内外网站建设,完善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系统,建设PACS、LIS系统及远程会诊系统,实现电子信息共享与互换,为医疗服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达到整合资源、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配合医院整体规划需要,建立现代化网络体系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机房,为医院未来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奠定物质和环境基础。

(七)全面建设医院文化,构建和谐医院。加强职业道德、行业作风教育,倡导文明服务、规范服务,创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树立职工的服务宗旨意识,组织学习医患沟通艺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切实维护患者利益,凸显新医改中强调的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以规范的服务项目和诊疗手段,使患者以较低廉的费用获得优质的服务[2]。

(八)建立完善技术档案,促进医院建设发展。医院是技术知识密集型的单位,医疗技术的高低、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决定着一个医院的生存发展。而以技术档案为主体的档案信息,其功能渗透到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对医院的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是个人技术档案,它在医院管理中对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医疗部门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证了医院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人才聘用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是设备档案,在医院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大中型设备的购置和充分利用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因此,医疗设备的购置或更新必须经过周密的考察和分析,设备档案也就成为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做好前瞻性、预测性服务,为医院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信息,有利于宏观调控,避免重复配置或低效率使用造成的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王明晓.我国医院管理三十年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医院,2009,13(4):21-22.

[2]曹荣桂.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中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9(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