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剖宫产术后护理

张燕

张燕(广饶县花官卫生院山东广饶257300)

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妇产科剖宫产率居高不下,有的医院高达50%,与自然分娩平分秋色。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方法之一,合理选择剖宫产指征,同时在一定范围内限制剖宫产率的上升,既可降低高危孕妇和围生儿的病死率,又可避免或降低剖宫产的并发症,如何做好剖宫产术后护理显得非常重要。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12月,护理50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年龄最大35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26岁。

2术后护理

2.1体位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者,术后应去枕平卧6h,如果是硬膜外麻醉加腰麻的产妇,术后应去枕平卧10h,其目的是防止术后头痛。而后可改为半卧位以产妇舒适为宜。

2.2饮食手术当天禁食,可用少量的温开水湿润口唇。术后第1~2天可进一些流质饮食,但不要喝加糖的牛奶,因为牛奶及糖容易在肠道内产生气体引起腹胀。一次不要喝得太多,太多易引起切口疼痛,以少量多次不感饥饿为宜。术后第3~4天,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进一些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稀饭、蒸鸡蛋糕等,术后第5天可恢复正常饮食。

2.3切口及恶露的观察用沙袋(1kg)压迫腹部切口,定时查看切口敷料有无渗血,以及恶露排出情况,恶露的量与月经量接近或略多于月经量,流血过多或无恶露排出均属不正常现象,应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的处理。若超过4周还有暗红色的分泌物或产后2个月恶露量仍很多时,应到医院检查。看子宫复旧是否不佳,或子宫腔内残留有胎盘、胎膜,或合并有感染。

2.4乳头护理术后30min用热毛巾擦洗乳头让新生儿吸吮,刺激乳头促进乳汁分泌。

2.5导尿管的护理术前应导尿,术后留置尿管12h~24h,应注意观察尿量和尿的颜色,量少和血尿均属异常。导尿时应注意气囊导尿管的放置位置和拔管的方法,尽量使产妇舒适。一般术后第2天静脉滴注结束会拔除留置导尿管,拔除后3h~4h应排尿,以达到自然冲洗尿路的目的。

2.6止痛大多数产妇术后用1次止痛药就可忍住疼痛,只有少数需用2~3次,有的产妇在手术结束拔麻醉管前硬膜外推注1次:吗啡2mg+氟哌利多0.5mg+利多卡因40mg+维生素B120.25mg,即可止住疼痛。止痛药属麻醉药不能用得太多,太多影响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2.7术后活动孕晚期和产后比较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剖宫产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引起此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不能早日下床活动、年龄较大、多胎经产妇等,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压痛、水肿、心搏及呼吸加速。剖宫产术后双脚恢复知觉,就应该进行肢体活动,鼓励产妇做深呼吸、勤翻身、早下床活动以防肺部感染及脏器粘连等并发症[1]。

2.8加强会阴护理每天用1∶5000高锰酸钾或1∶2000新洁尔灭冲洗会阴,也可用温开水冲洗外阴部。要注意自前向后冲洗,让水流向肛门处,每次大便后最好加洗1次,尽量保持会阴部清洁及干燥。

2.9防止产后便秘产后由于内分泌的变化肠蠕动减弱,加上卧床多、活动少、饮食等原因常常造成便秘,增加产妇痛苦,所以产后应早些下床活动,做产后操如缩肛运动,每天坚持1~2次,每次10min;多喝开水,早餐前喝蜂蜜水;多吃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蔬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2.10加强母乳喂养,预防乳头炎加强母乳喂养,刺激乳汁分泌,促进恶露排出,利于子宫复位。每次喂奶要吸空乳汁,两乳交替,可根据奶汁多少调整产妇饮食。

3出院指导

药物遵医嘱服药,给予药物指导;饮食少量多餐,摄取易消化、清淡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营养食物;运动与休息与婴儿同步休息,根据身体状况进行产后操锻炼;特别指导产后检查显示生殖系统复原,可恢复性生活,但须采取避孕措施;剖宫产术后6个月放节育环;告知产妇产后随访的时间;产妇产后42d到门诊复查;婴儿满月后到儿保科建卡[2]。

4结果

经以上护理,500例产妇舒适度提高,住院5d康复出院。

5讨论

剖宫产是在麻醉情况下切开腹壁及子宫壁,从子宫中取出胎儿及胎盘,然后将子宫壁及腹壁各层缝合的一种手术方法。手术后的护理不能完全按传统的常规护理去执行,应因人而异采取相应措施,早进食、早翻身、早拔尿管、早下床活动,这样有利于产妇的身体恢复及泌乳。导尿管放置位置及拔管方法:导尿后调整导尿管与尿道平齐后用胶布固定于大腿内侧。拔管时按常规将气囊内生理盐水完全抽尽后松开胶布,将导尿管托起与尿道平齐成180°,将尿管顺着尿道水平拔出。一般认为传统放置尿管的方法由于尿管没有固定放置,位置过低,拉力过大等原因,容易造成压迫及牵拉损伤,局部出现水肿和出血,产妇感到极大的不适。而采用此方法后减轻了对尿管的压迫及刺激作用,由于对尿管进行了固定,也方便了产妇翻身及活动,减少产妇的尿意感及压迫感,产妇的舒适度得以提高。手术后硬膜外推注镇痛药一次即可止痛,不需再用止痛药。术后用沙袋压迫手术切口,可有效防止切口渗血。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7

[2]李俊峰.疾病诊疗护理常规[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