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麻黄的应用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中药麻黄的应用研究进展

韩莹

韩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1-0413-02

【摘要】中药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或木贼麻黄E.EquisetinaBge和中麻黄E.IntermediaSchrenketC.A.Mey的草质茎。目的讨论中药麻黄的应用研究进展。结论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善能开宣肺气,疏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静之功,如麻黄汤。

【关键词】中药麻黄应用研究

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或木贼麻黄E.EquisetinaBge和中麻黄E.IntermediaSchrenketC.A.Mey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处方用名]麻黄、净麻黄、麻黄绒、炙麻黄。

[药材特征]1.草麻黄:又名田麻黄。茎呈红长圆柱形而微扁,少分枝,直径约1~2mm,通常切成长约2~3cm的小段。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走棱线,手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5~6cm。节上有膜质鳞叶2片(稀3片),长约3~4mm,上部灰白色,锐长,三角形,尖端反曲,基部棕红色,连合成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面略纤维性,外圈为绿黄色,中央髓部呈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涩。

2.木贼麻黄:茎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较草麻黄稍细,直径约1~1.5mm。表面草绿色至黄绿色,有纵走棱线,手触之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节上有2片(稀3片)膜质鳞叶,长约1~2mm,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尖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黑棕色,连合成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气微香,味微苦涩。

3.麻黄:呈细长圆柱形,直径为1.5~3mm,全草呈黄绿色,节上的膜质鳞叶为3片轮生,长约2-3mm,灰白色,先端锐尖,节间长2~6cm,手触之有粗糙感。

三者均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化学成分]全草含生物碱1%~2%。其中40%~90%为麻黄碱,其次为伪麻黄碱,及微量1-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1-去甲基麻黄碱、d-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儿茶黄酮和挥发油。从中麻黄中提得ephedroxane。

[药理研究]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心脏: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GoodmanL.Setal.ThePhar-macologicalBasisofTherapeutics,6thed.,P163,1980)。麻黄碱引起心律紊乱较肾上腺素少,但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也可引起意外的心律紊乱。大剂量抑制心脏(ditto.Ibid,2th.ed.,P505,1955)。(2)血管:麻黄碱使冠状动脉、脑、肌肉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肾、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同(1))。(3)血压: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同(1))。麻黄次碱能降低血压(中药药理与应用,1983)。

2.对平滑肌的作用:(1)能松驰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A,92:88025∨,1980)。(2)能松弛胃肠道平滑肌,抑制蠕动,延缓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及排空(SollmanT.AManualofpharmacology,8thed.,P.500,1957)。(3)对动物子宫一般表现为张力及振幅增加,此种兴奋作用可被麦角胺阻断,被可卡因所增强。然而对人的子宫一般表现为抑制,曾用于缓解月经痛(同1.(1))。

3.神经系统的作用:麻黄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较大治疗最即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引起失眠、神经过敏、不安、震颤等症状(同1-(1))。

4.解热降温作用:麻黄挥发油对人工发热的兔有解热作用。麻黄挥发油及萜松醇对正常小白鼠均有降温作用。麻黄碱对人有中等程度发汗作用(同1-(3))。

5.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麻黄煎剂体外实验证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种链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零陵地区卫生防疫站等:湖南医药杂志,(5):49,1974)。麻黄挥发油鸡胚实验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麻黄煎剂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体外实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2mg/ml(微生物学报,8(2):164,1960)。

6.伪麻黄碱对犬有利尿作用(PakCetal.ChineseJPhysi-ol,3(3):287,1929)。

[毒性毒理]麻黄水提取物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650mg/kg(ShojiTetal.CA,88:115366h,1978)。麻黄挥发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35ml/kg(魏备泉等:中国生理科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64)。麻黄碱、伪麻黄碱对犬的最小致死量--静脉给药,各为70mg/kg、130mg/kg,对大白兔静脉给药的最小致死量分别为50mg/kg、130mg/kg(同6,3(1):81)。大剂量可抑制心脏,引起心搏徐缓(中华内科杂志,7(2),12(5),1959,1964)。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发汗,平喘,利水。主治伤寒表实,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等。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善能开宣肺气,疏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静之功,如麻黄汤。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外散风寒,内宣肺气,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之功,常与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汤;若内有寒饮者,可配伍干姜、半夏、细辛以温肺化饮,如小青龙汤;若热邪壅肺而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3.用于风水水肿。本品上宣肺气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消肿。对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的风水证,常与甘草同用,即麻黄甘草汤;若见内热及脾虚者,可与石膏、白术、生姜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此外,取本品散寒通滞的作用,配合他药可用治风湿痹痛、阴疽、痰核等证。

现代报道,可用于:1.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如以三拗汤加苏子、地龙,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有一定的疗效(傅守范,荷泽医药,(3):3,1979)。用单味炙麻黄加白糖各30g,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20例,获满意疗效(赤脚医生杂志,(3):13,1979)。

.小儿咳喘:取麻油1850g,熬至滴水成珠后,将铅丹500g放入搅拌均匀,炼熬至一定的粘稠度,即为膏基。用麻黄粉70%,白胡椒粉30%混匀,在每份膏基上放0.1g药粉,趁热合搅备用。用时将膏烘热,贴肺俞穴。咳喘甚或年龄稍大患儿可贴双侧,每日换药1次,病轻或年小患儿可贴一侧,或隔日换药1次。治疗小儿风寒咳喘288例,治愈235例,占81.6%;好转42例,占14.6%;无效11例,占3.8%。总有效率96.2%(广西中医药,(1):8,1987)。

3.儿肺炎、百日咳:以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各8-12g,并随证加减,每日1剂,频频口服。共治疗小儿肺炎123例,痊愈93例,好转28例,总有效率98.3%(四川中医,(2):15,1987)。

4.小儿腹泻:用麻黄2-4g,前胡4-8g水煎后加白糖顿服,每日1剂。治疗138例,治愈126例,其中有124例服药1-2剂即愈(中西医结合杂志,(6):351,1988)。

5.皮肤病:用麻黄、蝉衣各4.5g,甘草2.4g,黄连2.4g,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每日1剂。治疗急、慢性风疹块10余例,疗效显著。本方对慢性顽固性风疹块可以连用20剂,无副作用,但血压高者慎用(中华医学杂志,(10):939,1956)。用麻黄4.5g,浮萍10g、槐花6g、黄连3g、甘草3g、蝉衣10g,水煎2次,早晚分服。治疗荨麻疹、湿疹、药疹、漆过敏等39例,治愈37例,进步1例,无效1例(中医杂志(7):7,1964)。

6.鼻衄:取白及80克,麻黄素0.5克,甘油15克,调粘胶状,充入中号鼻镜模制成鼻衄栓,治疗时取一颗鼻栓直接与出血或糜烂面接触填塞。治疗172例,痊愈165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8%(中西医结合杂志,8(4):248,1988)。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

[炮制要求]外感风寒表实证,风水浮肿等证,宜生用;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阻咳嗽气喘等证,宜用蜜制麻黄;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宜用麻黄绒;表证已解,而咳喘未愈之体虚患者,宜用蜜炙麻黄绒。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之力较强,故用量不宜过从,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者均应忌用。因能兴奋中枢神经和升高血压,故失眠和高血压者慎用。

参考文献

[1]梅全喜.中药材1995;18(11):584.

[2]姜琳.遗尿灵丹说麻黄.药膳食疗,200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