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冯明春

江苏安峰初级中学冯明春

对现在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沿用说教式效果不大,采用压服,更是不行。人们熟知《大禹治水》的故事,禹的父亲对凶猛的洪水,只懂得“堵”,最后失败了。禹吸取其父的教训,改堵为治,最后成功了。因此,我们教师应深悟这个道理,在教育引导学生中采用“疏导”的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那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呢?

一、导——首先要以教师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为前提

教师工作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师要把教育对象塑造具有美好灵魂的人是不可能的。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他们总是从教师身上寻找自己行为的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因此教师的道德情操、思想境界、业务修养、治学态度、言谈举止、衣着仪表无一不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的卫生工作看起来是一桩小事,但它天天和学生打交道,体现每个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班级的精神风貌。由于追求享受,怕长怕累好逸恶劳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不愿参加劳动,因而便产生了搞责任区,分摊划块,罚扫地等行行色色的办法对付不打扫卫生的学生。这种以罚为主的办法从眼前看,起了一定作用,但从长远看,对学生劳动观念和自觉性的培养没有多大作用,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

我当班主任时总是每天早到校,将办公室门前打扫得干干净净,遇到大扫除时总是和学生一起干,并亲手教学生怎样布置教室,还在教室门前放几盆花花草草,美化环境。学生们见多了,耳濡目染,也跟着布置,养花种草,装扮生活,美化环境。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就这样逐渐形成了。

要求学生不留长发,不戴首饰,不穿奇装异服。我首先注重自己的仪表端庄得体,朴素大方,举止文雅,言谈谦逊,并告诉学生“人美在心灵,鸟美在羽毛”的道理。

学生的心灵是一张白纸,我们教育学生要抵制不正风,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自己首先要做到这一点,不能讲台上假正经,私下搞些歪门邪道,否则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自身行为不能为学生所崇敬的老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学生教育好。

二、导——要以对学生的赤诚爱护、充分信任为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那就根本谈不上教育。教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要有一颗慈母心。如果一个教师把自身凌驾于学生之上,只要学生客客气气地尊敬他,服从他,而对学生的思想漠不关心,那么他并未得到学生真正的敬重,永远不能教育好学生。

引导学生不仅体现在关爱学生,而且要信任学生,尤其是平时表现不很积极地学生。教师的信任会使学生感动和骄傲!从而产生对老师的亲切和信任感,缩短了师生间的心里距离,十分有利于教育工作地展开!

三、导——要以平等相待、一视同仁为准则

教师要把一碗水端平,对学生无论家境贫富,门第高低,学业好坏,都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那些生理上有缺陷,表现差的学生,往往被同学轻视家长放弃,我们就需要给以更多的温暖,更深的爱,要更加有耐心地进行引导。有句谚语说到“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我们不能忽视那些“难看”的孩子。

当前,由于对这些学生教育不当,效果不佳,表现在:第一,对成绩好的学生百教不厌,而对差生则缺乏耐心,不愿花精力做细致的工作,甚至挖苦揭短,一味指责,甚至放任自流。第二,在荣誉和待遇上另眼相看差生,几乎不让他们参与任何活动,仿佛荣誉与他们天生无缘,二队成绩好的学生常常“一俊遮百丑”,甚至个别优生成了荣誉“专业户”。这样不仅大大挫伤了差生的自尊心,也把优生孤立起来,不但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还给班级工作带来阻力。

可见,教师对学生平等对待,可是学生扬长避短,有利于对学生的引导。

四、导——要以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为立足点

个性心理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是人的个性心理比较稳定的个别差异。

人既有共性,又有特殊之处。俗话说,“一母生九子,”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引导教育还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找一把万能的钥匙那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钻研好心理教育这门学科。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国家的建设需要各种专门的人才,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应该

是多向型、创造型的,而不是简单、片面追求升学率。尽管说素质教育,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在人们心中认为学习好,考大学是唯一出路。那些在美术、音乐、体育方面有点天赋的学生会被视为异端,不但不栽培他们,还常常被讥笑,远远背离了教育的发展方向。

总之,个别引导与集体教育均不可以偏废。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并注意形式灵多

样,方能药到病除。

五、导——要把握反复性、长期性的特点

学生可塑性大,但易反复。一个后进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样一种良好品质的形成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疏导就立竿见影。

要做好反复教育工作,教育者自身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修养,有耐力,不浮躁,不急躁,“失败乃成功之母。”多次失败中孕育着成功,我们必须树立这个信心。当然,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对前次教育的反思、深化和巩固,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再教育过程。反复教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忌一曝十寒阵雨式的工作方式。

学生热情奔放,思想开放,向往新鲜事物。花花世界。因此长期性的引导教育还必须求新、求活、求实。一切从实际出发。

诚然,主张导,不等于取消治。导与治其实是辨证统一的。应以导缓冲治的压力,以治保证导的实现。导要做到活而不乱,治要做到严而不死。

总之,引导教育艰巨、复杂而长期,需我辈在教育实践中做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