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的探讨

张艳秋

(昆明市精神病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目的:探讨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组织与管理,促进其自我生活能力的康复。方法:通过对患者采取讲解、典型示范、观摩、督促、制定激励机制并配合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组织与管理。结果:通过合理的训练和管理,使慢性精神病患者的精神衰退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促进其自我生活能力的康复。结论:合理的组织与管理是保证康复训练顺利进行的关键,加强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与管理,可使患者重新建立起自我服务的能力,为其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关键词】住院慢性精神病人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组织管理初探

我院属于民政部门主管的社会福利精神病医院,专门供养“三无”精神病患者,这类患者的特点是:自控性差、社会性差、破坏性大,入院后存有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情感淡漠及抵触心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科88例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实施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与管理,患者均为我院封闭式病房转入及长期住院我科的患者,其中住院1年及以下的8例占8.8%,住院1-5年的50例占55%,住院5-10年的29例占31.8%住院10年及以上的4例占4.4%,均符合ICD-10关于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训练方法

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医院的客观条件及病区的特点,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康复训练,使患者早日康复,重返家庭,融入社会。

1.2.2制订计划

训练前对患者进行NOSIE护士评定量表评分,然后视患者的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自理、社会能力等指导,并指导其处理好各种关系。

1.2.3具体措施

1.2.3.1每天进行日常生活行为技能训练,采用讲解、示范、督促、指导、鼓励等方法,调动其主动性,强化正性行为,训练病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琐事的能力,建立良好的自理能力和模式。

1.2.3.2病期较长的慢性衰退患者,加强督促教导和训练日常生活必要动作的训练,大多在2~3周内即明显改善。

1.2.3.3对病人进行各种类型的教育性活动。如加强卫生常识教育及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以提高其知识水平;

1.3效果评价

康复形式多样化、人性化、轻松化,让患者在愉悦中完成治疗,并有良好的愈后重返社会的效果。在训练前后,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

2NOSIE评定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在治疗的基础上并通过各项康复训练,他们的社会能力、个人卫生、生活积极性、社会兴趣、病情均有极明显的好转和改善。

3讨论

3.1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唤醒对未来的向往。患者改变了无规律的生活习惯,达到全面康复,为其重归社会奠定了基础。

3.2改善了患者的认知及社会能力。通过康复训练,患者与患者、医护、社会之间的交往增多,对周围的事物增加了兴趣和注意,同时唤起他们自身潜能,调动了主观能动性。[1]。

由于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加之发病的原因不同,医护人员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为其提供符合个人独特需要的护理关怀[2]。

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制订个体化的训练计划,创造有利的康复条件,让患者多与外界接触,适应社会环境,自食其力、独立生活,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促进患者尽快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卢世臣,刘铃,付凤珍等.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及幸福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237。

[2]李遵清,李传平,岳淑英,等.人性化护理管理对精神分

裂症患者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6,1(2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