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民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陈丽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工民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陈丽敏

陈丽敏李志恒

河南龙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河南安阳456550

摘要:工民建专业主要是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主要目标,人才方面的定位变化非常大,所以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来制定出相对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注意具体落实,有效地实施该方案,为工民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创新的教学材料以及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为工民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采一条崭新的道路。

关键词:工民建;应用型;培养模式;实践

引言

在国内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矛盾越发凸显,人才培养体制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在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及现代化教育需求的基础之上,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必须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加快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推动人才培养方式多元化发展的意见。为此,笔者根据建筑市场现今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就工民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现做出如下报道。

1工民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背景

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教师节之前明确指出,现今国内教育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已经不能满足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所以必须加强对教育体制与模式的改革工作。而就应用型人才的来看,其作为技能型结构的专业人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能够为市场提供充分的技术保障。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过于偏重于理论的现实问题,过于重视对科学研究性人才的培养,忽视了高等教育人才就业时市场对该类人才素质的需求,这就直接导致了人才市场竞争能力的降低。而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光需要科研型人才,还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其中应用技能型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主导者,所以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就民工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看,虽然不少高校已经建立了以实践型教育为基础的民工建专业培养模式,但在改革力度上仍然略有不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应用型人才缺乏的现实问题,但是仍然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就普通本科来看,培养人才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明显比不上学科尖端高校,其应用技能有比不上高职院校,这就导致了普通本科教育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为切实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工建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必须加强学科教育改革的力度,必须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其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人才需求的适宜性。

2工民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策略

2.1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树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就是把学生集中起来,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大量讲解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然后集中进行实习实践,从而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脱节,因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是自然现象的抽象化、符号化、理想化,学生学了一大堆的知识却不被社会行业所接受。目前高校倡导转型发展,高校的定位由以前的同质化教育转变为按照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按照高校与行业协同创新的要求,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树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理念,充分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功能。

2.2制订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尤其重要,具体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通过各个环节的实现,不但使学生在认识、学习和实践中掌握与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并充分适应了社会环境。以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为例,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基于“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扬个性”的建设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了个性发展课程,将学生知识、能力及个性发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国际工程教育标准,与施强集团开展协同育人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模式,塑造高素质应用型制药工程人才。在毕业实习方面,实习基地涵盖生产、科研、流通、销售、技术检验等五大领域,涉及事业单位、国企、外企和私企等,充分满足每位学生的不同需求,实习时间为4—6个月。通过这段实习,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以外的知识,从而更深的了解到自己的不足,认清自己今后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对今后的工作方向也有了清晰的定位。毕业论文(设计)方面,采用“双导师”制:将高校教师与企业/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实验(设计),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既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

2.3建立长期有效的保障体系

要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是学校、社会和当地政府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教学资源、社会资源和政府职能合理调配与有效组合的有机整体。首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该由政府、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出台有效的规章制度,明确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在合作过程中应该实现的目标、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确保合作的长期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其次,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依托共建的实习基地,校企/事业单位双方组建一支来自合作双方、拥有扎实的理论水平与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共同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同时积极鼓励本专业的教师通过空闲参与一些实践技能培训班,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如执业药师证书、高级检验工等;最后,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同于学术型人才培养,也有别于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所以评价指标要围绕理论知识掌握、技术能力、个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等六个方面来考核评价,且评价指标要求简明扼要、全面合理的反映每位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的转型发展与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适应面宽、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首先要树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融合的理念,然后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从教师个人实践教学技能的提升、引进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和学生技能掌握标准等方面入手,全面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最后辅以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确保方案的长期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国内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两者间的矛盾,在工民建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从师资、培养模式、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四大方面入手,加强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继而在提高毕业生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为国内建筑业的发展给以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穆雪.工民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0):60-61.

[2]卢小丽.工民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信息系统工程,2015(09):148,150.

[3]张向华,李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7,36(1):62-64.

[4]张艳丽,金昌磊,李艾,孟丽聪.构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0(20):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