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介入治疗盆腔脓肿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超声介入治疗盆腔脓肿的疗效分析

曹玉君宁天

曹玉君宁天(广州市越秀区妇幼保健院510000)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介入治疗女性盆腔脓肿的疗效。方法对于2010年至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34例女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中,经抗炎保守治疗盆腔脓肿仍持续存在的22例患者进行超声介入治疗。术后联合月经期抗炎治疗三个周期,每三个月超声随访共一年,无一例复发。结论抗炎治疗无效的盆腔脓肿应手术治疗,超声介入治疗盆腔脓肿较传统的开腹及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经济、微创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超声介入治疗盆腔脓肿

盆腔脓肿多由急性盆腔结鍗组织炎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化脓形成盆腔脓肿。药物的应用一般仅限于治疗较早期的盆腔脓肿,如经药物治疗未取得疗效,且盆腔包块持续存在时,常需手术治疗[1]。近年来,随着超声介入技术的发展,其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盆腔囊性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肯定。现就我院对22例女性盆腔脓肿进行超声介入治疗术后联合经期抗炎治疗3个周期的疗效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并确诊为盆腔脓肿的患者共22例。年龄为19-45岁,平均32岁,20岁以下的1例。22例均有性生活史。近期引产史1例。近期宫腔操作史9例。既往盆腔炎史,病程超过两年未复发2例,不洁性生活史1例。22例均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查体:体温升高,腹肌紧张,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妇科检查:阴道壁充血,分泌物增多,宫颈充血,宫口可见脓性分泌物,举痛明显,后穹窿饱满有触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可触及界限不清包快,有压痛,不活动。辅助检查:血象、红细胞沉降率及血c-反应蛋白均升高,宫颈分泌物培养衣原体阳性11例,淋病奈瑟菌阳性1例,肿瘤标记物AFP、CEA、Ca125正常,彩超示盆腔内杂乱回声团大小约4×5×5cm至7×6×6cm不等。

1.2仪器和方法

1.2.1仪器及穿刺针

采用ACUSON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腹壁探头或经阴道探头,经腹探头频率3.0~5.0MHz,经阴道探头频率5.0~10.0MHz,附有穿刺引导支架。采用日本八光公司生产的18G/16Gd的PTC穿刺针。

1.2.2方法

①穿刺前超声定位,脓液较粘稠的选用16G穿刺针,病灶表浅的选经腹壁穿刺,病灶位于子宫后方的选经阴道穿刺。②患者排空膀胱,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消毒阴道,阴道超声确定穿刺点(选择最短穿刺路径,避开子宫、膀胱、肠管等脏器及大血管),将穿刺针置入脓腔中心,拔出针芯,抽出脓液,并记录脓液量,尽量吸干净,用甲硝唑液反复冲洗脓腔,最后脓腔内注入庆大霉素8万u及甲硝唑液100ml保留。脓液送细菌培养+药敏及瘤细胞检查。术后继续抗炎治疗,1周复查超声,如脓液再次局限形成脓肿,可第二次穿刺治疗。术后联合月经期抗炎治疗3个疗程,每3个月超声随访共一年。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象及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超声检查盆腔包块消失。有效:临床症状缓解,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下降,盆腔包块缩小。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白细胞下降不明显,盆腔包块无变化。

2、结果

22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1例1周后行第2次穿刺治疗,平均抽出脓液150ml,脓液为稀薄黄绿色、咖啡色、草绿色、、味恶臭,脓液培养主要以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主,细胞学检查未见瘤细胞。22例患者均于术后24小时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4天症状完全消失,72小时血象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平均住院天数6天。出院后月经期继续抗炎治疗3个疗程,随访一年,无一例复发。

3、讨论

盆腔脓肿经抗炎保守治疗无效,脓肿持续存在,尤其脓肿>5cm时,应手术治疗,否则有脓肿自发破溃的危险。[2]盆腔脓肿多表现为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输卵管卵巢脓肿多位于子宫后方或子宫阔韧带后叶及肠管粘连处[3]。传统的开腹手术切除病灶,时较为彻底的治疗盆腔脓肿的方法。但创伤大,并发症多。近年来开展的腹腔镜手术,损伤较开腹手术小,但术后仍易发生盆腔粘连,且费用较高[4]。而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可在抽出脓液的同时向脓腔灌注药物,提高局部药物浓度,缩短了病程。因此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盆腔脓肿方法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费用低廉,且不受盆腔粘连的影响,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是治疗女性盆腔脓肿更为微创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51.

[2]张惜阴,戴钟英,于传鑫,等.实用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0-581.

[3]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48.

[4]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686-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