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试论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

李根成

身份证号码:37091119880818xxxx

摘要:近年来,全球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人类也充分认识到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和地质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目前,在我国的环境地质问题中受地质灾害影响而产生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这样不仅会严重影响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对地质灾害问题加以高度重视,并逐步提升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我们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获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环境地质灾害;现状;防治措施

1环境地质灾害现状

1.1崩塌、滑坡、泥石流

我国是世界上山地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山地地质灾害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灾害程度最严重的类型之一。山地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和西北的高山深谷地区,灾害较为严重,平原地区及沿海地区偶尔也会发生,灾害程度较小。

1.2地震

我国是世界上大陆地区地震强度最强、最密集、空间上分布最连续的国家,是世界上地震灾害程度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邻,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作用较为强烈。迄今为止,我国的青藏高原和台湾地区海拔仍在上升,为地震创造了基本的成因环境。地震地质灾害类别主要分地表破裂、斜坡地震失稳和基础失效三种,将我国大陆地区的地震分成华北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和台湾地震区四个震区。

1.3地面沉降、塌陷

近年来,我国的地面沉降及塌陷地质灾害数量逐年递增,几乎遍及全国,灾害程度和范围也在逐年上涨,已严重威胁到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地下空间大规模的采空后,地面沉降区域开始从沿海区域向内陆发展。地面沉降经常会造成地面建筑物承重构件损毁失效、地下深井井管倾斜、国家测量标志点失效、洪峰警戒水位线失效、地下水原生环境破坏等地质灾害,阻碍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2针对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加强对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

政府对于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对这一工作的开展成效产生影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能在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发挥自身职能,切实的将这一工作重视起来。为了更好的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展开能达到预期目标,政府相关部门及人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辅助:(1)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结合上文中的内容,过度开发、开垦是导致地质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限制,那么这样的状况必然会越演越烈,最终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在原有的管理办法中增设责任制,由开发单位或人员负责恢复当地原有的自然环境面貌。(2)政府应做好针对地质灾害的宣传工作。上文中已经提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出现对于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所造成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政府应周期性的向当地居民宣传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及针对部分可预估的地质灾害应如何判断。通过此类宣传工作的展开,地质灾害对当地工农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能够大幅降低。(3)成立环境地质灾害专项基金。除了采用一定方法进行预防之外,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措施也是衡量当地政府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对于这一点来说,政府可以组织成立环境地质灾害专项基金,以此来避免地质灾害发生后的恢复重建等工作中出现资金紧缺的问题。同时,这一基金还可被用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资金,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都各不相同,常见的地质灾害种类也存在一定差异,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之下,相关研究工作自然能够更好的展开。

2.2提前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充分考虑环境的最大承载能力。地质环境是一种资源,针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及相关行业的发展,但同时,地质环境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实际状况对当地环境的最大承载能力进行预估,并在这一因素的限制之下完成开发、开采等工作,避免不加节制的开发导致地质灾害出现。(2)针对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以预防为主,并与避让及治理相结合,针对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以“谁诱发谁治理”为原则进行规划。对于前者来说,自然因素所导致的地质灾害难以进行精确预估,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确定防治规划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针对此类灾害的预防上,将地质灾害发生后的避让办法和治理方式当作辅助手段,以此来最大程度的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会受到侵害。对于人为因素所诱发的地质灾害来说,“谁诱发谁治理”原则的应用能有效控制过度开发状况的出现,进而从根本上避免人为因素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3)以建立起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为目标进行规划。通过这一体系的构建,当地政府对于地质灾害发生的应急响应速度将能得到大幅提升,同时,通过长期的数据收集,针对某一特定地区的地质灾害预警也能更为精确。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之下,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实际工作中引入更多的

2.3建立有效的环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综合各个地区环境地质基本状况,结合有经验地区的优质经验,建立适应本区域的系统的灾害调查评价系统,将环境地质灾害出现的前提进行罗列、分析,通过系统评估,明确其危险性。根据分析结果划分不同的灾害风险区域,确立灾害隐患关键区域。我国当前已经建立了系统的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可以对部分地震进行事前预报,但不能准确预报所有地震。针对环境地质灾害监测,我国设置了大量环境地质监测站、地下水情监测点,但是要想实现系统预报仍旧存在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建立有效的环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仅能对环境地质灾害进行灾害监测预警,还能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准确依据。

2.4完善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防治支撑体系

借助行政和社会力量完善环境地质灾害系统的科学技术研究防治支撑体系。对于重大环境地质灾害形成的典型环境地质进行研究,努力确定其内在机理、成因模式,并建立现代化的环境地质灾害风险划分规则和系统。对环境地质灾害区域进行风险划分,通过先进手段对环境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落实各项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并及时更新各类监测、预警、防治上的标准,建立有效的模拟仿真、应急响应研究体系。针对我国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科学合理的进行组织应对,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展进程,改变战略层面的被动,积极主动对环境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树立主动防治的意识,为区域重点项目、工程的建设规划提供良好的环境地质服务内容,采取各类宣传教育措施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建立政府级别的环境地质管理体系,实现对环境地质因素的最大化利用,努力降低地质灾害风险问题的严重性。

3结语:综上所述,环境地质灾害带来的恶果不容忽视,目前人们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发展以及资源的开发上,而不注重环境的保护,这就导致人们所处的环境越来越恶劣,环境地质灾害接二连三发生,给人们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不但要着力于经济建设,还应该注重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浪费资源。

参考文献:

[1]张超,朱超,谢洲.研究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低碳世界,2017.

[2]刘毅鹏.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

[3]梁志华,康勇卫.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系统设计[J].江西测绘,2016(3):51-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