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小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廖成惠

廖成惠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646005)

摘要:笔者针对目前高职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原因,结合实际,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1

目前高职体育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是:

1.不重视体育教学的作用,没有形成体育意识。个别学校的领导只专注提升学校表面形象,对体育教学通常只是在口头上强调,而在行动上则是忽视的态度,没有给体育教学足够重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体育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对体育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能促进体育活动的良性循环。但是经过相关研究发现,高职院校许多领导、教师和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都存在很大偏差,而且认识度也不高,对体育教学的目的性认识不明确。

2.学校的建校时间比较短,所以很多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导致不平衡的现象,体育教学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在各方面教学中都得不到有力支持。

3.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体育老师大部分都是来自普通高校的体育系毕业生,刚刚毕业的毕业生对于体育教学十分缺乏经验,而且与前辈的沟通也很少,这类的老师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影响。如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课程的教学效果或者给学生带来哪些正面负面的影响等都不甚了解,这不利于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也使得教学活动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

综上原因,导致以下问题存在: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针对性不强。教材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工具,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编写应该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但目前某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些教材没有结合实际,没有针对学生年龄以及水平进行编写。这样的教材导致了教师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没有以学生为中心。严重地忽略了全体学生全面身体活动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2.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目标具有激励、导向、评价与发展等功能。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制定的目标就必须明确、具体、可行,就必须是可以检查、可以观察和可以评价的。虽然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明确为: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体育课程并没有跟上社会的需要,应该注重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培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3.评价考核方式不科学合理。虽然当前各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有一定的改进,可还是将出勤率以及专业的考试成绩作为学生体育成绩的主要指标。但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主体对象是身心素质具有很大差异的学生,学生不可能在同一学时、同一运动项目中学会、掌握同一技术水平。很可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学不会、学不好、或根本不想学。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忽略了这些“后进生”的关注。

4.体育教学模式单一。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因为体育教学的大部分是动态操作,而不是静态的教学。在现今的许多高职院校仍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实行传统一刀切式的教育,很少根据学生自身的要求,让其自由选修体育课程。这种忽略个体差异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应该应结合学生的天生素质和其所学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既可以增强体质,同时又能适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实用的教学模式。比如酿酒专业的学生,就应该增强其臂力训练,模具制造专业的学生就应该注重手部灵活训练,还应该增强其耐力。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的存在,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和调查研究,做出如下分析。

二、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问题所提出的一些建议

1.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体特点,制定符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刚要,改进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内容等。而相关的教育部门,应多组织体育教育专家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探讨和调查研究,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特征的教学纲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征,制定教学任务与目标。例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教材中适当吸纳如瑜伽、踢毽子、健身舞、旱冰、拔河、武术等娱乐性较强又简单易学的项目。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选项目中有更大的自由性,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2.转变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标。

2.针对高职体育课程没有跟上社会的需要,没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职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必须转变,除了要确立正确健康观,重视体育教育,更重要的是要紧密围绕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积极转变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课上既要强健其体魄,又要文明其身心。要把身体教育和思想品德、意志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快乐,体验到健康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乐趣,从而自觉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养成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3.摒弃原有的考核评价方式,让新的改革评价考核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高职体育教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虽然也是通过考试这种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是由考勤、课堂表现组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这种方式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重,是终结性考核,考核内容相片面,对学生的能力考查不够,过分注重期末考试而忽略了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的考查,过程考核没有具体化。为了帮助学生注重平时的锻炼过程,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必须进行改革。笔者认为改革重点是强化形成性考核,淡化终结性考试。

4.灵活选用多种适应学生职业技能发展教学模式授课,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充分的运动,不但在生理上获得快感,而且在心理上获得满足,身心健康发展。多种模式的选用也就是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提倡“形散神不散”。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地发挥,让学生在运动中与老师、同伴和睦相处,让学生使真正喜欢上体育。

参考文献:

[1]金慧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板块设计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96-98.

[2]梁国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方向的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91-93.

作者简介:廖成惠,工作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