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中实施中职诊改工作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计算机教学中实施中职诊改工作的几点思考

王卫珍

一、中职诊改工作是什么

诊改,即为“诊断与改进”,2014年12月26日,职成司时任司长葛道凯同志在中职合格评估试评估总结会上第一次提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命题。

中职诊改是在高职诊改工作先行先试的过程中开始出现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体格检查与治疗”的一项创新举措。

“诊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一切工作以质量为核心;是为了催生学习型组织,激发学习动力、创新活力,实现(组织和个人的)持续改进、同步提升;“诊改”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有力抓手。

二、中职诊改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杨应崧教授认为,面对“变”的挑战,职业教育只有一种选择:以变应“变”、争取主动。而变,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认为,创造力强弱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创造性精神排在第一位。当前,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深刻改革既千头万绪又刻不容缓,但一切变革都要以激发内在创新活力、培育创新精神为根本。

质量保证是当前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是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途径,中职诊改是促进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政策举措。其政策依据已经非常明确: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2015]2号)指出:“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2015]7号)指出:“质量保障机制更加完善。职业院校管理状态“大数据”初步建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自我诊断、反馈、改进机制基本形成。”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2号)第九条指出:“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机构基于学校相关数据信息和省级评估报告,建立数据模型,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分析评估,形成国家评估报告。”

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2016]37号)明确了:“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断、持续改进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

《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也同时指出:“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要求:“要推动中职学校守住底线,在保证学校“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的基础上,以教学工作为重点建立健全诊改制度。”

三、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实施诊改的要求

一是提升专业课教师理念。首先,要把诊改视为教学活动中的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而不是接受考核和评估的为工作而工作的过程。其次,树立“质量为先,德技并修”的理念,将教学质量改进变成自我工作过程的一种内在需要,动力来源于教师个人,推力来自于自身价值追求,拉力来自于政策引导和专家引领。第三,教师要体现教学诊改的自我担当,并成为一个自理自律的过程。

二是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是诊改的引领。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手段,讲讲故事、谈谈人生、聊聊生活,用互联网时代的成功案例、教师的言行、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等方式来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结合专业课程的岗位要求,在学生向员工转变过程中通过科学树立自信、师生确立发展(成长)目标、自觉打造质量的改进螺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师生心中并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情感认同。

三是建立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的目标链。专业、课程和教师目标链,都必须体现以全面、全方位育人思想。从学生未来成长和就业需要出发,调整思路,确立目标,列出标准,以学生未来的职业期待和岗位认同为导向,来检验教学过程中的人才无培养质量。离开学生这个主体,所有的工作会让诊改流于形式。目标链的确立要符合实际,满足学情、教情、真实岗位情况要求,并有效落实,建立质量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为。实施中要遵循“最近发展区”规律。根据中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让孩子们“跳一跳摘桃子”,如:在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课中,精讲多练,提高实训课程比例,加强动手技能的反复训练,如: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拔插内存前后计算机报警提示,学会内存的故障与维修方法等,从而达到教学手段灵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四、持之以恒做诊改

不可以浮躁心态做诊改,不是“现场直播”,而是“彩排”阶段。允许失败,但出发点应该保持正确,方向明确,过程中学生、教师针对计算机技能学习工作,有效沟通,多方讨论,比如用导生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优化教学管理流程,学生由管理走向治理,共同为取得工作目标而努力,并在规定时间内共同完成,奖优罚劣。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展开研究和探索,团队合作,共同推进计算机教学诊改,切勿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应付之嫌,不能更不要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五、教学改革以底线为起点,无上限要求

对于计算机专业课而言,学会基本的技能,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课堂纪律好,学生表现佳,学习有动力都可以作为基本的要求和起点,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情况,因材施教,有法有规,张弛有度。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状况,采取如:抓两头带中间,过关式教学等都可以开展质量提升工作,不设上限,越来越好是根本。

也可以分阶段进行改进。一个小阶段确立一个小目标,达成之后再针对性确定下步工作目标。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真实岗位中进行实践性学习,由课外至课内,提升学生的学力水平等等。

同一目标下,根据学生情况,特别优异的学生推荐参加各级各类计算机技能大赛,一展风采。情况不好的同学,可持续开展改进工作,降低工作技能学习,提高职业素养与习惯养成的培养等。

设计数据汇总资料,有效积累,及时反馈和总结,从而形成一个诊断与改进的上升螺旋。

落实诊改难度不小,笔者有幸参加了两次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的工作培训,深知诊改工作涉及每位师生工作和学习方式以及习惯的改变。如果只靠少数人的努力,又缺少相应的机制保证,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诊改就只能停留在嘴上和纸上。正如诊改委员会主任杨应崧教授所说:一切工作要以质量效率为核心,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诊改过程更是这样,唯诊为真,从实、充实做好计算机的教学工作,让诊改走入常态化、自主化,成为一项永不停歇的改进。

参考文献:

杨应崧:关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中国教育报》2017年9月26日11版

周俊: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强”起来《中国教育报》2017年5月9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