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例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7-17
/ 2

68例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

申芬芳

申芬芳(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怀化418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7-0177-01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病人人工气道护理的意义,以及改善病人的预后。方法通过对68例使用机械通气患者进行了改进口腔护理时间;改善气道湿化;清理气道分泌物;导管、气襄的管理。结果患者上呼吸机后,实施改良护理前、后肺部感染和气道损伤的发病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呼吸机通气患者的气道护理,可提高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同时,可显著降低肺部感染率和气道损伤率。

【关键词】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护理

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呼吸骤停的常用方式。临床上实施机械通气,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时,也增加了肺部感染,气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的机会,为保证呼吸功能处于良好的状态,使患者配合治疗、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我科实施呼吸机通气患者的改良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8年10月我科共收治因各种原因行机械通气患者68例,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52.3±12.4岁。各类中毒22例,脑外伤20例,脑出血20例,其他6例。行经口气管插管48—72小时后行气管切开38例,单纯气管插管30例,机械通气时间(12.7±3.8)天,呼吸机为德国生产的drage。该组患者行机械通气前均无呼吸系统疾病。

1.2改良前气管护理:采用气管插管后第2天行口腔护理,间歇性气管湿化,传统吸痰,气囊定期放气。2007年1月—12月采用此方法护理患者34例。

1.3改良后气管护理:采用气管插管后即行口腔护理,持续性气道湿化、密闭式吸痰,等张气襄。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此方法护理患者34例。

两组均在行气管插管即刻痰涂片和痰培养,拍胸片,24、48、72小时痰培养和痰涂片,拍胸片。48小时后痰涂片和痰培养阳性为有肺部感染,24小时后气管内吸出血性分泌物为气道损伤。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改良气道护理前34例,其中发生肺部感染3例,气道损伤4例,两者都有7例。改良气道护理后34例,其中发生肺部感染1例,气道损伤1例,两者都有2例。改良气道护理后发生肺部感染和气道损伤明显低于气道护理前发生肺部感染和气道损伤。

3讨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呼吸骤停的最有效方法,能维持适当和稳定的通气,保障呼吸道的有效通畅,纠正缺氧,但同时也增加了肺部感染及气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的机会,而通过加强气道的护理可有效地降低肺部感染和气道损伤的发生。

3.1口腔护理:2006年1—12月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均在行机械通气后第二天开始,而改良后为机械通气患者行口腔护理是机械通气后立即执行一次,再给予一天两次。据文献报道,应用机械通气24小时内88%的吸气管路细菌来自患者口咽部的细菌寄居,并随某些操作(如吸痰)进入下呼吸道,成为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1]。机械通气患者尽早实施口腔护理对预防肺部感染有非常重要意义。

3.2人工气道湿化的改进:气道的湿化可分为间歇湿化和持续湿化,传统常用间歇湿化。方法为:用注射器将湿化液从气管的导管口沿导管的内壁滴入3—5ml/次。改良后给予持续湿化,用微量泵控制,以6—8ml/h滴速。间歇湿化与持续湿化比较,持续湿化的效果优于间歇湿化,它能使气道24小时保持湿润,对气道粘膜刺激较小,患者感觉更加舒适,肺部并发症减少。

3.3气道分泌物清理:传统气管切开者可在吸痰前向气管内滴入药液稀释痰液,等药液注入1—2分钟后再吸痰。但近来研究表明,在机械通气已经有效气道湿化的情况下,吸痰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不能与分泌物混合,即使在实验充分摇动,盐水和分泌物也不能混合,因为滴注生理盐水无提高清除分泌物的效果[2]。改良后不再在吸痰前向气管内滴注药液稀释痰液,并选用密闭式吸痰替代中心吸引装置吸痰。采用专用的密闭式吸痰装置,在吸痰管过程中使吸痰管、呼吸机、患者的人工气道处于密闭的空间。使血氧饱和度及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对ARDS病人机械通气吸痰时选择密闭式吸痰对机体更有利,可减少感染的机会[3]。

3.4导管或套管气囊的管理:以往气囊定期每日放气两次,防止气囊压迫导致气管粘膜损伤。目前气囊采用的是等张压力,不需要定时放气,因为等张气囊不压迫气管,相反,气囊放气后却增加了口、鼻腔分泌物吸入和漏气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改良后仅给予非常规的放气或调整气囊压力。具体方法:患者平卧,先吸净气管内痰液,适当调大潮气量,在呼吸机开始送气时放松气囊,利用呼吸机送气时的压力,将气囊上的潴留物由下向上冲至咽部,同时,用吸痰管经口或鼻吸出,边放松气囊边吸引分泌物。5分钟后,充气维持气囊压力在25mmHg柱以下,气囊应控制在允许少量漏气而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为佳,减少潜在气道损伤。

4小结

通过对68例患者气道护理前后肺部感染及气道损伤的比较,在预防机械通气对患者造成的损害有非常重要意义。改进后的气道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杨秀芬,李伟.气囊上滞留物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流行病和诊断进展.中华医学感染杂志,2004,14(1):116.

[2]蓝惠兰,李需球,覃铁和,等.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湿化的比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569.

[3]皮红英,张黎明,高岩,等.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