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本,践行科学的育人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1

以学生发展为本,践行科学的育人观

任金花

任金花山东省寿光市台头镇第一初级中学26273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劳动不同于农民: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明天就能长出幼芽。”是的,我们教师今天种下“知识的或思想的种子”,要经过一年、两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欣赏“果实”,这是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以发展的理念来对待自己从事的事业,而且要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然而由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的瓶颈,应试教育环境的恶化,教育出现了不应有的急功近利的倾向。这就特别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从转变自身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入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科学的教学观、育人观和教育价值观,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一、激发兴趣,让学习变得快乐

资深教育家、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则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就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兴趣,让学生把自己所教的学科看成是最感兴趣的学科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渊博的知识、精彩的语言表达去点燃学生对知识热爱的火花,每节课都要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上来,教师就不必紧张地等待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不必去监视那些由于无事可做而不时地用调皮行为来“招惹”教师的机灵而坐不稳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的教师充当了凶狠的“后娘”角色,他们对教材生硬地讲解,过后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检查批评。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永远激发不起来。现在学校里这种对学习和知识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任何感兴趣的学科的学生越来越多,这是最令教师苦恼和担扰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成就每一位孩子,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二、知行结合,让知识“活”起来

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顺利地做好试卷上的测试题,得个理想的成绩。这种观点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的学生、有能力的学生、聪明的学生。这种实践导致知识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知识变成了死的教条,学习成了无趣的苦役。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应当做思想的传播者,用你的思想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最艰巨的任务是使知识能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或情境体验中“活”起来。知识应在急速发展的社会中充当终生学习和生活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让知识成为死的教条或让学生成为两脚书柜、变成书呆子。教育的任务是培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孩子们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劳动实践中对知识的应用和学校考试时对知识的应用迥然不同,所以要从学校教育开始,从每一堂课开始,让知识与生活对接,知行结合,感知体悟,为增进学生的生活能力服务。

三、统筹兼顾,协调学生课业负担

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一致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学里,每个年级至少开设七门功课,这就决定了至少有七个教师同时给一个班的孩子们上课,所以教师们的教育观点务求一致,最起码也要大同小异,否则会造成学生厚此薄彼、时间分配不均、偏科现象发生。目前有些教师各自为政,为了提高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不惜一切代价,或明或暗地动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地使学生把所有的时间用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上。故平时经常看到有些学生每天放学回家或课间、饭后基本上在看某科的书或做某科的作业,当问起时,学生的回答是:“我自己写不完,老师会处罚我们整个班内学生的!”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机械、重复的抄写中,没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个性,成为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绊脚石。所以,我建议学校领导应重视让同一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共同研究教育思想,确定共同的教育目标,这样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展、个性的培养。让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和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师中的每一个人都跟学生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保证每一个教师的个人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正因如此,更需要教师们加强相互间的学习和协调,不计较个人的眼前利益,用发展的理念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成就每一个孩子。

四、尊重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独立思想、情感和个性的生命体。学生独立的思想个性是完整生命个体的特质所在,也是创造力发展的源泉和生命力所在。我们身边不少教师上课要求全体学生步调一致,考试时力求消灭不及格的现象,殊不知在抓住成绩的同时泯灭了部分孩子的创造优势,而无视学生基础、差异和个性,无视学生情感和人格。孩子们入校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们的成绩和特长是他们将来从事何种职业的基础,不是老师的脸面和捞取功名利禄的资本,教师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努力把每一个人培养成劳动的创造者、诗人和艺术家。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给学生注入这样的“活命水”,而不应该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要求全体同学齐头并进、千人一面、万人同声。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比让他皱着眉头跟着老师转,对他的成才要更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