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癌临床分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8
/ 2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癌临床分析研究

兰超刘娜

保定市第一医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肺癌均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临床诊治中发现两种疾病合并出现较普通人群肿瘤的发病率高,预后差,尤其是对两种疾病同时出现的发病率呈持续逐渐增高的趋势,大约高于普通人出现肺癌的9.8%至38.0%。分析原因:一方面,两种疾病可能有部分共同通路体现在发病机制中;另一方面,治疗肺癌的方案中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引起或加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本文意在将近年来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癌的相关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胸部CT表现进行阐述。

【关键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肺癌;胸部CT

一、概述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IPF)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原因不明确,治疗效果差,预后差,且在进展过程中存在出现肺癌的概率。肺癌(LungCancer,LC)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近年来相关LC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报告增多,患病率呈增长趋势,病因不明确,预后差。

二、流行病学

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现IPF人群较普通人群易于出现LC。研究数据显示两种疾病同时出现于同一患者的概率在不同地域、人群、种族等因素方面有一定差异。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相关研究资料少,无明确统计数据,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支持,因此需加快进一步研究统计步伐。

三、发病机制

3.1吸烟:是IPF、LC的共同作用危险因素,于男性、吸烟>20包年者人群中更为突出。可能与吸入性颗粒造成肺泡上皮细胞DNA损伤,引起体内脂类的过氧化反应相关,从而造成细胞膜的损害,最终引起肺组织纤维化和癌前病变等不良后果。

3.2慢性炎症学说:IPF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疾病,属于慢性炎性病变,多种因素导致成纤维细胞受损,引起聚积、增殖的上皮细胞,造成凋亡耐受性增加以及上皮间充质转化后果。邻近组织细胞增生往往是由多种细胞因子共同作用所致,出现增生活跃的成纤维细胞,引起调节组织损伤所诱发的免疫应答,导致细胞无规律增生,诱发癌变[1]。

3.3IPF的进程中发现失活的抑癌基因和活化的癌基因,共同作用导致肿瘤发生、发展,造成肿瘤发病率增加。

3.3.1p53基因属于抑癌基因,异常的蛋白聚积导致其丧失自身功能,在IPF的病例中可检测出此类基因突变、缺失,同时此类蛋白积聚和发生可出现在LC的早期阶段[2]。反应出IPF与LC早期阶段存在关联性。

3.3.2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属于抑癌基因,研究[3]提示,此类基因可出现在IPF肺损伤病例的化生组织及支气管上皮中,逐渐增生、聚积。同时此基因的突变和缺失是LC发生的关键步骤。

3.4IPF与LC大发生中可见相同的细胞间信号通路

3.4.143connexin43(Cx43)是细胞连接蛋白,在IPF与LC中均可见表达减少的此类基因[4],提示IPF与LC的发生存在相同传导通路。

3.4.2在IPF的病例中可以看见激活的Wnt/b连环蛋白信号通路,此类不可控制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导致细胞异常扩散和细胞凋亡减少的重要原因。

3.5遗传因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microRNA(miRNA)、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蛋白(SPARC蛋白)、端粒酶亚基(H-TERT&H-TERC)及其后续端粒缩短也参与了IPF与LC两种疾病的发病过程,均可起到不同作用。

3.6肿瘤治疗可增加IPF的发生率

3.6.1LC的靶向药物治疗,主要是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在治疗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此类药物存在出现IPF的副反应,目前尚未明确其具体的发病机制。

3.6.2肿瘤的放射疗法是部分恶性肿瘤患者需要经历的治疗过程,在接受正规的放射治疗后,有部分患者可以在会正常肺组织中出现肺脏的损伤,严重者甚至可出现广泛的IPF。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四影像学改变

目前发现肿瘤多发生于肺纤维化程度严重区域,间接反应恶性病变可能与IPF临床演变过程相关。IPF-LC患者胸部CT主要表现为纤维化背景下结节状或团块状病变,外周明显,下叶多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实了前文所述的两种疾病在发病上存在某些共同通路。由于IPF的原因,LC典型的恶性特征显示不清,表现无典型特征,临床诊治中存在漏诊、误诊可能。故需临床医生密切联系临床,必要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助于诊治。

五、治疗及预后

目前对于IPF患者如合并LC,无异于祸不单行,现有治疗方案难以发挥作用,亟待新药的开发研究。以上研究显示IPF与LC在发病机制上存在共同通路,深入探讨病因,为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找到有效治疗靶点,对于这类患者必须综合分析其临床情况,权衡利弊,制定合适治疗方案。

六、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工作中发现在IPF进程中出现LC的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提示IPF与LC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某些关联性。但由于本病的多样性、不典型性,以至于出现误诊、漏诊。治疗过程中须密切观察临床表现,动态监测影像学,必要时行肺组织活检。

现有的治疗方案难以发挥作用,更加要求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正规诊治、密切随访,将此类人群作为LC高危人群,早期发现此类疾病有助于制定合理有效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肿瘤相关治疗依旧存在出现、加重IPF的可能性,应严密监测。这些共同的发病机制将作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开发出具有双重疗效的药物,改善IPF-LC患者预后。

[1]FERNANDEZIE,EICKELBERGO.Newcellularandmolecularmechanismsoflunginjuryandfibrosisin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J].Lancet,2012,380(9842):680-688.

[2]BennettWP,ColbyTV,TravisWD,etal.p53proteinaccumulatesfrequentlyinearlybronchialneoplasia[J].CancerRes,1993,53:4817-4822.

[3]TakahashiT,MunakataM,OhtsukaY,etal.Expressionandalterationofrasandp53proteinsinpatientswithlungcarcinomaaccompaniedby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J].Cancer,2002,95:624-633.

[4]MORIR,POWERKT,WANGCM,etal.Acutedownregulationofconnexin43atwoundsitesleadstoareducedinflammatoryresponse,enhancedkeratinocyteproliferationandwoundfibroblast

[5]陈美芳,施举红,刘鸿瑞等.间质性肺病合并LC的临床分析[J].国际呼吸杂志,2013,33(24):1848-1851.

[6]向民,解立新,刘琳等.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LC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5,24(8):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