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塑造大国工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1

弘扬工匠精神塑造大国工匠

朱艳郭子文

——浅谈中职德育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培养

濉溪职业技术学校安徽淮北235100;共青团濉溪县委员会安徽淮北235100

摘要:本文以“工匠精神”为引领,运用访谈法、实地考察法了解濉溪县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实践的现状,总结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建议,旨在为濉溪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实践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从2016到2017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工匠精神。当前,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在提出打造“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助力淮北转型崛起的背景下,社会和企业对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营造工匠精神氛围,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始终,促进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技能人才。

一、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片面化。主要表现为对职业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认为职业教育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等。

2.中职学生家长的过分溺爱。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承受一丁点的社会责任和成长期必须要承受的磨砺和锻炼。

3.中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主要表现为勤奋和艰苦意识逐渐消弱,抵御挫折的能力逐渐下降,因此,有些人感到沮丧、怨恨甚至绝望,对自己、家人和社会造成伤害。

4.中职学生理想信念不明,文化基础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自律能力差,信仰学习无用,对父母和社会的依赖性强,缺乏自我发展、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等。

二、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实践的问题分析

1.学校教育中德育教学环节薄弱。学科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相互脱节,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德育的作用。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对脱节。相当多的家长认为,管理孩子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即使自己不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也能学得一技之长。缺乏家庭教育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加困难。

3.中职学生自身素质不足。中职生年龄基本在15至18岁之间,他们正处在从未成年人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是在校学习和社会就业技能培训的重要阶段。其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待提高;社会责任感正在形成,有参与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但自主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相对不足,需要改进适应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社交技能和专业素养。

4.中职学生对自己缺乏了解。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他们在职业学校学习了技术,并且在实习期间仍然在一线工作,所学技能无用。因此,不愿意到基层一线去工作,而只愿意参加管理岗位工作,这种错误而不切实际的思维在一部分中职学生思想中表现尤其突出。

三、加强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实践的对策建议

1.完善学校共青团的组织机构。学校团组织发挥桥梁作用,落实直接联系青年制度,及时收集学生的合理需求,并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校要善于运用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社会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深化中职学生的爱国情怀。

3.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学校可以吸收在校学生组建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志愿者服务学校的教育实践工作大局,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基本需求,同时培养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社会服务的高尚品格。提高学生运用技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4.邀请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进校园。开展行业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事迹宣讲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做好规划,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5.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如选择在学校实训楼、教学楼等处悬挂“技能让人生更精彩”“匠人匠心,至诚至精”标语等,营造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具有“工匠精神”内涵的文化环境。

6.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比武。技能比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还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职业素养、评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也是学校校验学生真才实学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技能人才的最佳方法。学生通过参加技能比武为自己赢得尊重,也为职教学子拓展了空间。

7.建立“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建设可以由同一学科领域的骨干教师组成,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打造有成就、有影响的高层次教师团队。

8.青少年德育基地的利用和开发。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学校团组织可联系烈士陵园、光荣院等单位作为学校的德育基地,广泛开展思想教育、入团宣誓、知识学习、文体娱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领导要把建设德育基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对学校团组织的工作要给予大力支持,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