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的观点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 2

联系的观点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益玲黄利鸣倪毅然

黄益玲黄利鸣倪毅然(湖北三峡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443002)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105-02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应该从联系的角度出发。人体是由各个系统和器官构成的完整统一体,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使各部分之间代谢与机能密切相联。病理学作为一门桥梁学科,其内容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内部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1]。笔者总结多年来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病理学教学的经验,站在哲学的高度上掌握病理学中的各个知识点,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病理学和基础课相互联系前期的基础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对于病理学的学习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在掌握正常形态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的病理变化。因此,在讲授肺炎时,应适当安排一部分时间复习肺组织的正常结构,让学生回顾肺大叶和肺小叶的概念,再介绍肺组织的生理功能,明白气血交换的物质结构及其对人体的重要性,然后在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引出在疾病状态下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让学生通过对比正常和异常情况下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更牢固的掌握疾病的基本病变和转归规律。

2病理改变和临床相互联系学习病理学的目的是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病理知识和临床知识进行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推导疾病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如大叶性肺炎的充血水肿期,肺泡间隔毛细血管弥漫性扩张充血,肺泡腔中有多量的浆液性渗出液,此时病人因毒血症而有寒战、高热的症状。红色肝样变期,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充满含大量红细胞、一定量纤维素、少量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渗出物,此时患者动脉中氧分压因肺泡换气和肺通气功能障碍而降低,可出现发绀等缺氧症状。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崩解后,形成含铁血黄素随痰液咳出,致使痰液呈铁锈色。病变波及胸膜时,则引起纤维素性胸膜炎,发生胸痛。灰色肝样变期,肺泡腔中渗出的纤维素增多,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此期填充于肺泡间隔毛细血管中的血量减少,患者静脉血氧含量不足的情况减轻,缺氧的症状得以改善。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主动地将病理学知识与患者的临床表现联系起来。从而开发他们的自主性思维,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各论和总论相互联系病理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阐述各种疾病的共同规律、普遍规律,即疾病的共性;各论则研究各个系统、器官具体疾病的特殊规律,即疾病的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一切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2]。学好总论是学习各论的必要基础,学习各论必须经常以总论的知识为指导,并对总论知识进行补充。通过各论与总论的相互联系,使课本前后知识融会贯通。病理学总论与各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总论中“炎症”这一章节系统介绍所有炎症共同表现出来的疾病过程和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和增生是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从炎症性质来讲,小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都是化脓性炎,虽然每种疾病发生的病因不同,发生的器官亦不相同,但它们都具有化脓性炎症的共同特点,在炎症灶内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用总论部分炎症的共同规律来引导各论中各种炎症性疾病的学习,往往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3]。再例如总论中介绍肉芽肿性炎是以肉芽肿形成为特点的特异性炎症,肉芽肿的共同特点是由巨噬细胞或其演化的细胞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常见于结核病、伤寒病、风湿病、麻风、梅毒等。根据病因不同,所形成的肉芽肿在形态上也具有特征性,如结核结节的中央多伴有干酪样坏死,多核巨细胞的核排列在胞浆周边呈花环状或马蹄状,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风湿小体中的巨噬细胞转变为特异性的枭眼细胞和毛毛虫细胞。在病理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从共性中发现个性,由个性归纳出共性的能力。

4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互联系在疾病发生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三方面均会发生改变。代谢改变是会引起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结构的改变往往又可导致功能异常。因此,不能把形态结构的改变看成是孤立的、固定不变的,如肝硬化的形态改变为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及肝内广泛的纤维组织增生,使肝脏组织正常的结构被改建,形成假小叶。在这些结构变化会引起肝脏功能及代谢障碍的相继发生,如肝细胞变性坏死是低蛋白血症,出血倾向增加等功能障碍的结构基础。异常的功能代谢反过来引起机体更严重的形态及功能改变,如腹水、脾大、脾功能亢进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三者之间的联系,通过联系引导学生相互推导、论证,可使学生对疾病的认知更深刻,更全面,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5局部和整体相互联系人体是由各系统、器官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使各部分密切联系起来。整体制约局部的发展,如结核杆菌感染时,如果机体免疫力足够强,则形成以增生为主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结核结节的形成,肺的病变可以局限甚至痊愈;如果免疫力比较低,则形成以渗出或坏死为主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浆液纤维素性渗出或者干酪样坏死,原有的陈旧性病变又可复发或恶化。因此,在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可只重整体不顾局部,或者只重局部不顾整体。在教学中抓住局部和整体的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疾病。

除此以外,病理学中还有很多联系,如机体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意识与人体疾病的联系,病因与疾病基本病理变化的联系、基本病理变化的肉眼形态与显微镜下结构形态的联系等。在病理学教学中,要坚决反对孤立、片面的观点,采用联系、全面的观点,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反复联系中深化,对知识的掌握在反复联系中加强,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玉林.病理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赵家祥,王元明.哲学基础知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曹靖宇.病理学教学借力唯物辩证法的一点心得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0):67-68.

[4]王颖,文继舫,冯德云,等.浅谈哲学思想在病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366-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