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 3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蔡开炳

内容提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改革在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念和体系的改革。当前该门学科除存在着“一切以考试为依据”之外,还存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局限。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其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和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实践教学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功能缺陷

第一,考试是知识导向而非能力导向。能力养成应该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仅起到了知识学习导向的作用,远远没有达到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第二,考试缺乏诊断性评价。由于受到学时、学习内容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都安排在一个学期期末或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也就是说考试都是总结性考试,而非诊断性考试。这既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第三,教学评价过分依赖单一的总结性考试,无疑强化了学生对考试的功利性认识和做法。这种“一切以考试为依据”来评价从根本上背离了导向性和诊断性成绩评价体系的初衷。

(二).考试内容缺陷

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考试应该以能力考核为主要目标。而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内容通常是以知识的考核为主要切入点,考试内容围绕课堂传授的知识点进行,而没有注意较全面的考核和考查学生知识、能力和觉悟三个方面的情况,其结果导致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书本以及老师拓展的部分知识。这种考试,对于老师而言,试卷分析科学合理就是完成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及格就算完成学习任务。

(三).考试形式缺陷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借用了中学应试教育的考试形式。一般是采用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试卷结构大体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个方面的内容,题型模式一般是由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等部分构成。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形式而言,沿用传统的主客观题型作为主流模式,尽管花样不断翻新,但其考查的内容还是难以脱离对知识的考查,因为选择、填空、名词解释以及简答等题型的考查目的是应试者的识记能力,而即便是属于主观题的论述和分析类型,其考查目的也是应试者的识记和相关材料的组织能力。尽管部分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过程中部分采用了撰写小论文的形式,但由于资料、题目以及考试功能运用的局限,都还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考查学生的提炼观点、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论证观点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存在问题的探究

(一).考试定位和监控错位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任何一种考试都应该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促进与评价作用是设置考试的根本目的。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难以发挥其促进和评价作用。

第一,考试定位不恰当。高校因专业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过分偏爱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课被弱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任何高校都会出现一个尴尬的局面,即国家要求必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具体到各学校都极其不情愿地把授课时间等资源分配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具体到考试环节设置,都出现“缩水”和应付的现象便不难理解了。高校大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必修课的考试类型定为考查课,导致一部分师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说起重要,实际次要”,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第二,教育教学监控目标单一。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定位出现偏差,因而,在设置考试环节时便出现了过分突出考试的总结性功能的现象,即仅仅将课程考试的及格与否作为监控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唯一目标。是否促进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是否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否推动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均不在教育教学监控的范围之内。由此,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退化成为一门普通的基础文化课,与其所承载的任务与使命严重不符。

(二)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可否认,落实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应有功能,与考试的直接组织和操作者的自身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并非所有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都天然具有这方面的素质。客观而言,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作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具有知识传授和考核的思维定式是必然的。因此,他们在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方面不可避免的带有应试教育的痕迹,缺乏从考试环节培养高校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先进理念,还不能合理有效地设计和操控符合高校培养目标的考试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思政课的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个方面的要求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从而设计出符合政治课培养目标的考试模式。

(三)学生的功利主义考试目的

突破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应重视学生考试动机的分析。作为应试者的学生,其参加考试的出发点也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考试的实际效用。现阶段,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抱有一种漠然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普遍存在一种功利主义目的。由此决定了有些学生不是将考试作为检验自己学习效果、整合知识以及发挥自身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只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及格看作是顺利毕业的前提,当然考试过程中寻求“捷径”者也大有人在。古人云:“求乎上则得乎中,求乎中则得乎下。”由此不难想象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学生参加考试的结果了。

三、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方略

(一)更新观念,积极完善考试功能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其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同于专业课具有“硬标准”,学习效果对个人的影响也只具有“隐性”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应该侧重于考试的诊断性、导向性功能,避免过分依赖于总结性功能。注重考试的导向性功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使学生通过考试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程度,特别是提升运用理论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解释和解决的能力;发挥考试的诊断性功能可以有效校正学生认知的偏差与错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

当然,完善考试功能不仅需要在师资素质提高方面能够制度化,而且还需要加大师资配备的密度以便任课教师能够通过考试及时发挥导向性作用;同时,教学资源对思想政治课还应适度倾斜,包括教师和课时的增加、考试时间的设置都应灵活安排。

(二)明确目的,深度拓展考试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内容的拓展与创新成为决定考试改革的关键。只有调整思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在考试内容方面体现知识、能力、觉悟的培养和“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才能避免考试改革“换汤不换药”。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应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应通过考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跳出课堂的局限性,使其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在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其次,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出发,通过考试改革,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深入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去解释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学会做人、做事。再次,利用考试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学生关心发生在自己周围和身边的事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二,理论考核重能力,实践考核重表现。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理论考核重能力,主要是指试卷中应增加案例和应用分析的题目,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重表现,主要是看学生每学年的主题实践活动的表现,结合平时“操行”以入“智育”的情况,综合确定学生该门课程的实践成绩。在考核分值的构成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理论成绩(笔试)占60%,实践成绩占40%。

(三)转换思路,努力创新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的改革,一方面是改变考试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是变换试卷的命题形式。

首先,应该突破单一的笔试考查方式。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而言,笔试方式显然不能一律抛弃,但应该限制其使用的频率。尝试采用试卷、辩论、答辩和课题研究与论文、制作作品、特长或任务表演、情景测验等形式进行考查。这些考试形式的变换,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应试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应考过程中“背书”的习惯。

其次,改革笔试考试的内容。在保留传统笔试形式的前提下,对其内容进行全面调整。一方面压缩客观题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主观试题的含量。客观试题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部分试题不能轻言放弃,但必须限制其在试卷中的分值。同时,也可广泛采用分析题、开拓性试题和撰写小政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其中分析型试题实际上可以考查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如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能力等。而开拓型试题,可以通过设计组织活动,让学生提出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办法等,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富有创新理念,有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最后,小政论文型试题,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借鉴了中国古代考试的精华,通过破题、立意、对策等环节,几乎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牢固程度和知识的深度,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学素养、逻辑推理和观察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还可以通过命题或学生自己选题的方式撰写小政论文,以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四、改革考试模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要求

考核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特别是能力和觉悟注重实践能力,这就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此,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不少高校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后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其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方式,是改革考试模式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要求。

所谓实践教学模式,即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研究理论、深度关心学生、深刻认知社会,实现理论难点面对面,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的教学模式。无论从教育宗旨,还是从教学内容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绝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课,而是既应当给予学生新知识,又要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既要注意基本理论讲授,又要不断陶冶学生文明素养,努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育人课。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给大学生以人文关怀,既要坚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鞭策学生,又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前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后者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必须搞好案例式教学。如果说研究性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那么课堂案例教学则主要侧重于实际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思想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经济、政治等形势发展变化使我们面临的诸多新的挑战和新风险与当代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和理论难点问题相结合,选择劳动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通货膨胀问题、风险社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社会管理问题以及汶川赈灾问题等进行案例教学,事例鲜活生动,学生参与踊跃,教学效果才会比较好。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完善多媒体教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贵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大学生的需要。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声、光、电、景像等多媒体素材能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生动活泼、自然形象大学生容易入口入耳和入脑。从目前看,教学手段主要体现在使用多媒体的内容和形式等两方面,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媒体教学,就是要促进多媒体课件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要与课程完美结合,保证教学能够顺利和成功进行。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必须用好社会资源教学。比如延伸课堂专题式和案例式教学,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到工厂、到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科研第一线,调查研究、学习分析,学以致用,把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还可聘请学者、教授为大学生做专题讲座,逐步建立以学院教师为主,以校外专家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格局。

综上所述,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的改革,一方面,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和取得实效,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9-03-10???作者:王小元梁君思???

2关于评估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思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8-01-03

3高校思政课应重实践(田鹏颖、张艳伟文见光明日报09325)

附作者简介:蔡开炳,四川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七七级政治教育本科毕业,现年55岁。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和教学。

材材料厂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