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熊辉霞

熊辉霞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青海西宁810001)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院内感染率为54.5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消化道和血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多见。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及粒缺时间是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率高,缩短住院天数和粒缺时间可有效预防院内感染。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122-02

我国急性白血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治疗的基本手段,而骨髓抑制期的院内感染是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与白血病疗效及生存期密切相关[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防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220例,其中男130例,女90例,年龄18~79岁,平均(34±12.25)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16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7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白血病张之南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保存完整,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院内感染诊断标准

采用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院内感染诊断标准[3]:无明确潜伏期,入院两天后发生的感染;有明确潜伏期,入院后超过平均潜伏期的时间所发生的感染;原有感染的基础上有发生其他部位的感染或者分离出与原病原体不同的新病原体。

1.3观察指标

主要包括白血病类型、年龄、住院时间、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中性粒细胞数量及粒缺持续时间、血红蛋白含量等。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显著性变量进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感染率

2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共120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54.55%。

2.2感染部位

以呼吸道最为多见,其次为消化道、血流等,见表1。

2.4多因素分析

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及粒缺时间是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4。

3.讨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及反复使用化疗药物等造成其免疫功能受损,成为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院内感染起病急,进展快,病原菌多为耐药菌,真菌感染易见,使得治疗难度增加。本组患者院内感染率为54.55%,与各单位的报道差异较大,原因可能与样本大小、医院的防护措施、研究对象选择、治疗措施等因素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是呼吸道,考虑与病房空气质量、白血病患者呼吸道和口腔粘膜防护作用下降,细菌清除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60岁以上患者感染的风险明显高于年轻患者,可能与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退化,免疫系统功能下降、骨髓造血储备功能减弱,且常合并多种慢性基础疾病有关。患者的住院时间越长,易感因素暴露的机会及强度也随之增加,发生交叉感染的几率增大,因而长期住院患者更容易受致病菌侵袭。化疗药物不仅杀死肿瘤细胞,也使正常造血受到抑制,中性粒细胞数量尤其是粒缺持续时间是影响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缩短住院天数和粒缺时间可有效预防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蒋梅英,陈智,王菊芳等.急性白血病合并院内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院内感染学杂志,2012,22(18):3973-3975.

[2]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61-26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院内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