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3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调查

田文芳1田琴2

田文芳1田琴2(1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519000;2湖北武汉东西湖医院430000)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9-0041-03

【摘要】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率及其影响因素现状,分析HbA1c控制与其慢性合并症、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T2DM现患病例353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一般信息、自我管理信息、治疗方案、合并症及并发症信息、血糖、HbA1c值等。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达标组(HbA1c<6.5%,78例)和未达标组(HbA1c≥6.5%,275例)。结果①HbA1c达标率为22.1%;②未达标组合并脑血管疾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达标组(P<0.001,P=0.008);③39.3%患者血糖监测频率≥4次/月,10.8%患者HbA1c监测频率≥3次/年,5.8%患者血糖监测频率≥4次/月且HbA1c监测频率≥3次/年,患者知晓糖尿病知识、控制饮食、规律运动的比例分别为35.4%、31.4%、53.1%。结论目前T2DM患者的HbA1c达标率低,HbA1c控制与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有关,提示应通过加强个性化的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尤其加强血糖、HbA1c监测力度及饮食和运动管理。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影响因素

糖尿病(DM)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T2DM)约占我国DM患病人群的93.7%。血糖监测是糖尿病诊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国际上公认的评价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目前HbA1c达标率普遍偏低。根据2006年60家大型糖尿病专科中心和城市中心医院进行的DiabCare调查,T2DM患者的平均HbA1c水平为7.6%,其中有77%的患者HbA1c水平不达标(≥6.5%)。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了解在我院就诊的T2DM患者HbA1c达标率及其影响因素现状,并分析HbA1c控制水平与其慢性并发症、合并症的关系,为T2DM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自2009年7月6日至10月6日在湖北武汉东西湖医院内科就诊的353例患者,符合1999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分型为T2DM。目标患者符合下列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①年龄≥18岁的T2DM患者,男女不限;②至少具有1次完整的因糖尿病而就诊的门诊或住院病历记录;③最近3个月内至少在我院检测过1次HbA1c者;④本地常住人口(在本地连续居住≥6个月);⑤能够且意愿完成调查问卷者。

排除标准:①新诊断的T2DM或首次接受糖尿病治疗的患者;②1型糖尿病患者;③目前暂时接受胰岛素治疗,如妊娠糖尿病、胰腺癌、手术等;④怀孕或哺乳期妇女;⑤意识不清或不能正常交流者。

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达标组(HbA1c<6.5%,78例)和未达标组(HbA1c≥6.5%,275例)。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由经过统一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完成。调查内容分为四部分:①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医疗费用结算方式、家族史、糖尿病病程等;②自我管理信息,包括糖尿病就诊频率、血糖及HbA1c监测频率、有无固定医疗机构及内分泌医生、是否知晓糖尿病知识、日常生活是否规律、是否控制饮食、是否规律运动、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按时用药、是否用过保健品等;③降糖治疗方案及高血压病(HBP)、冠心病(CHD)、脑血管疾病(CVD)、血脂代谢紊乱(L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糖尿病足(DF)等合并症、并发症情况;④最近1次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及HbA1c。

1.2.2变量定义高血压病的诊断依据1999年WHO公布的血压标准;血脂代谢紊乱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知晓糖尿病知识指患者了解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自我管理、治疗方面的知识;日常生活规律指患者每日的饮食、运动、起居、工作、学习等保持基本固定的程序;控制饮食包括主观饮食控制和客观饮食控制,前者指患者对能否控制饮食的主观回答,后者指患者按专业医师的指导,控制每日饮食总量及饮食结构;规律运动包括主观运动和客观运动,前者指患者对是否规律运动的主观回答,后者指患者按专业医师的指导,每日进行散步、慢跑、爬楼梯等轻中强度有氧运动30min以上,每周3次或以上;吸烟参照WHO确定的每日吸烟1支或以上,连续吸烟3个月或以上;饮酒指每周至少饮酒1次,连续半年以上。

1.2.3HbA1c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正常值为4.0%~6.0%。本研究主要以HbA1c<6.5%作为达标标准分析。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共调查353例患者。男性185例,占52.4%;女性168例,占47.6%。24-87岁,平均(57.3±11.5)岁。病程:中位数5年,P25~P75为2-11年;≤1年者49例(17.3%),1-5年者93例(32.8%),5-10年者65例(22.9%),>10年者77例(27.1%)。

2.2血糖、血脂、SBP、BMI情况。FBG、2hPBG、TG、TC、LDL-C、SBP、BMI控制理想者分别占15.5%、15.0%、45.1%、26.2%、26.1%、42.5%、40.5%(以FBG<6.1mmol/L、2hPBG<8.0mmol/L、TG<1.5mmol/L、TC<4.5mmol/L、LDL-C<2.5mmol/L、SBP<130mmHg、男性BMI<25、女性BMI<24为标准)。

2.3HbA1c达标情况平均HbA1c值(8.1±2.0)%,P25-P75为(6.5-9.1)%。以HbA1c<6.5%为标准,HbA1c达标者78例,占22.1%。以HbA1c<7.0%为标准,HbA1c达标者132例,占37.4%。

2.4HbA1c控制与并发症、合并症的关系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CVD、DR患病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8),HBP、CHD、LD、DN、DPN、DF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未达标组合并症、并发症的比率均高于达标组。

表1T2DM患者HbA1c达标组与未达标组并发症、合并症比较(%,n)

P<0.001,P=0.008vs未达标组

2.5HbA1c控制影响因素情况

66.0%的患者应用三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物(21.2%)、胰岛素(4.8%)、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40%)治疗。39.3%的患者血糖监测频率≥4次/月,10.8%的患者HbA1c监测频率≥3次/年,5.8%的患者血糖监测频率≥4次/月且HbA1c监测频率≥3次/年。35.4%的患者知晓糖尿病知识。患者主观、客观控制饮食的比例分别为67.9%、31.4%;主观、客观运动的比例分别为69.4%、53.1%。

3讨论

美国1型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试验(DCCT)和英国2型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关系研究(UKP-DS)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预防及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全面评价血糖水平是良好血糖控制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反映血糖控制的指标有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HbA1c等,其中HbA1c可反映患者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检测不受临时血糖浓度的干扰,且在血中浓度稳定,作为评价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在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以353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7.3±11.5)岁,糖尿病病程(<1年、1-5年、5-10年、>10年)在研究人群中分布较均匀,说明该研究人群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结果显示,目前在我院就诊的T2DM患者中,22.1%者HbA1c<6.5%,37.4%者HbA1c<7.0%。英国一项研究及Diab-Care调查[3]达标率分别为12%、23%(分别以HbA1c≤6.5%、HbA1c<6.5%为达标标准)。蒋亚斌等的研究以HbA1c≤7.0%为达标标准,达标率为35.3%。与国内外研究比较,本次调查人群的HbA1c达标率略高,但同样远未达到理想指标,出现该现状的原因可能主要与患者自我管理等因素有关。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制定的控制标准,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半数以上T2DM患者的FBG、2hPBG、BMI、TG、TC、LDL-C、SBP控制不理想。T2DM与高血压有许多共同的发病基础,高血压可引起胰岛动脉、毛细血管硬化狭窄,造成其慢性缺血缺氧,长期可致胰岛功能减退,同时高血压通常伴有血脂紊乱,也加重了胰岛负担。脂肪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及激素,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加重胰岛素抵抗;高血糖与血脂紊乱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有协同作用。既往有研究也发现,BMI控制良好的患者HbA1c控制良好的可能性高于BMI控制差者。本次调查的T2DM患者血脂、血压和BMI等控制现状均欠佳,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血糖控制,寻求并干预其影响因素以改善现状势在必行。

本研究结果表明,HbA1c达标与否对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影响十分明显,其中未达标组合并脑血管疾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达标组,而两组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并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的比率差异虽无统计学差异,但在HbA1c未达标组其比率均高于HbA1c达标组。HbA1c对并发症的影响在其它的研究中也得到相似的证实。在HbA1c控制与DM慢性并发症的研究中,HbA1c与DM血管并发症的终点事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HbA1C每降低1%,DM患者心脏事件的风险将减少14%,DM导致的死亡减少21%,微血管终点事件下降37%,外周血管疾病下降43%。也有研究表明,HbA1c每增加1%,DM患者患心脏疾病和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8%。冯启芳等的研究发现,HbA1c均值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及进展呈正向关系。

药物治疗是影响血糖控制的重要因素。但本研究中,应用三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物(21.2%)、胰岛素(4.8%)或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40%)治疗的患者总共达66.0%。与高强度的药物治疗相伴的却是T2DM患者的HbA1c达标率的低下,可见当前血糖控制尚存在药物治疗以外的因素,且影响明显。已有研究显示,自我管理是糖尿病血糖控制措施中最有效的一项,包括控制饮食、规律运动、血糖监测、HbA1c监测、知晓糖尿病知识等。国内外很多研究评价了患者自我管理与血糖控制的关系,良好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并延缓其进展。本研究结果表明,目前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不容乐观,血糖、HbA1c监测频率偏低,仅1/3患者知晓糖尿病知识、客观控制饮食,1/2患者规律运动。刘兆兰等研究结果显示,监测血糖>4次/月有助于HbA1c控制。HbA1c作为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定期监测HbA1c可为临床决定是否更改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本次调查人群的血糖、HbA1c监测频率较低可能是HbA1c达标率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虽然2/3患者自己主观认为实现了饮食及运动疗法,但实际仅1/3、1/2患者分别在饮食控制、规律运动方面达到要求。这种主、客观间评价的差距可能与患者的文化程度、依从性及医师针对患者的糖尿病教育等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在T2DM的综合管理中,不应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控制血糖,更须强调患者的自我管理。今后工作应着重强化糖尿病知识的宣传,开展个性化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强化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尤其加强血糖及HbA1c监测力度,细化患者饮食结构、营养搭配及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必要时通过具体的量表评估T2DM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

参考文献

[1]周成武,俞真旺,施明媚,陶豫清,朱怡.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调查分析[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2,(03).[2]荣文,蔡凌霜.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影响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6,(13).

[3]王宁双.加强社区糖尿病知识教育对患者血糖的影响[J]武警医学,1999,(04).

[4]向红丁,王姮,孙琦,池芝盛,郝景华,王焕文,刘颖耿,陈涛,冯颖,刘人伟,徐景品,韩少梅.1989年山西忻州、北京和辽宁地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