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就业难成因分析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高职生就业难成因分析及对策

曹熠城欧雪婷

曹熠城欧雪婷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龙岩364021)

中图分类号:H3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摘要:高职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如何引导高职生就业,如何加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发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通过对高职生的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思考解决高职生就业难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难;成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幅度扩招,高校毕业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而在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中,高职生的增加更加迅猛,已占高校毕业生人数的50%多。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高职毕业生。这就意味着高职毕业生的数量在近些年来将会大大增加,这必将使得高职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1]。

一、高职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大多数高职类院校都号称自己的“一次性就业率”超过了80%,这些数字表面上看非常风光,但不少业内人士反映,从高职生的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的比例等方面来看,却不尽人意;同时,高职毕业生流失率居高不下、职业稳定性较差的状况普遍存在:

第一,就业质量低,薪水普遍较低。

除了就业率外,高职院校也提出用“起薪率”,也就是就业后第一个月的工资水平来衡量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有些高职生毕业后从事不对口工作,即使从事对口工作的毕业生,其薪酬也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抱怨,不少高职毕业生不仅理论知识很薄弱,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也较差,就业心态也没有技校生那么踏实。

第二,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较为严重。

据对我院园林专业10届毕业生进行就业状况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约40%的学生从事园林行业。虽然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就业压力严峻的情况下,我们提倡“先就业,后择业”,但是“用非所学”必然会影响到高职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第三,就业后的失业和职业岗位的变动频繁。

据对我院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后的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就业后又重新失业以及频繁更换工作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因此也造成高职毕业生流失率居高不下。

第四,不同的高职院校和专业,就业率差异较大。

那些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院校和专业,其毕业生较能够找准就业方向,就业率则较高,甚至出现“抢购”现象。而那些与市场需求脱节、办学与就业脱节的高职院校和专业,其就业率较低。总体上看,工科类高职生就业好于文科类高职生。

二、高职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使其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就业工作也已经由统一分配转为就业指导,而且根据工作需要经常会变换工作岗位,毕业生需要面对全新的劳动力市场。但许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却没有适应社会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自主性不强,一部分毕业生存在着等机会,靠介绍的消极、依赖思想;二是就业期望值过高,希望在大城市的“三资”企业、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就业,不愿意选择农村、艰苦地区、行业的基层工作岗位[2];三是眼高手低,缺乏多种形式的自主就业和进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与心理准备。

2.社会与用人单位的因素

一方面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世俗观念影响了高职生就业。由于历史和传统的认识原因,人们对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缺乏实际的了解,缺乏客观的认识,常常片面地认为高职院校是最末流的高校,高职学生则是素质最差的大学生。另一方面有工作经验和本科以上学历是很多单位的门槛,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倾向。不少用人单位对就业者的学历要求盲目攀高,即使是应用技术型、操作型的岗位也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不仅提高了本单位用人的成本,又造成人才浪费,因此加大了高职生的就业难度。

3.高职院校办学思路需要的滞后

我国的职业院校因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办学理念与市场需求存在距离,所以从学校的课程设计到实训实习,从师资力量到教材更新,从生源素质到就业心理指导等,出现了相对的滞后。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不强,专业知识落后于市场需求,给毕业生就业带来诸多不利。

三、解决高职生就业难的途径

1.明确办学思想,转变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是培养能实际操作的技能型、素质型人才,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的学生不需要有很深的理论水平,只要人人有“绝活”,就容易就业。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下大力气撤并、调整、改造那些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长线”专业,及时增设一些社会急需专业,重点在学生身上实施“亮点工程”,让学生掌握一种或几种亮点技能[3]。

2.建立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提高毕业生就业

(1)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三年中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诚信教育、择业观教育。切实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教育学生降低期望值。

(2)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对毕业生进行求职技巧的指导。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只有让毕业生了解就业信息,才能使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3)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提高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保证就业机构健全,各级组织职责明确,经费保障,让就业工作队伍拥有良好的环境。专门指定教师负责就业指导课的讲授和就业咨询、招聘活动的组织。

3.以就业为导向,培育广阔的就业市场

(1)建立定单培养机制,与企业联合办学,以企业定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企业参与定课程计划,参与教学。这样,既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把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由毕业生挑选可供实习的单位,企业对毕业生进行预就业考察,合格者根据双方协议予以录用。这样,以实习促就业,以就业代实习,企业既是实训基地,又是就业基地。

(2)努力开拓就业市场。就业中心应与各教学系密切配合,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向用人单位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调整情况,毕业生资源情况等,使用人单位对学院的专业以及毕业生情况能有更详尽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唐佳文.浅析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13-15.

[2]陈水生.“好高骛远”——高职生就业的心理障碍[J].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4):59-60.

[3]赵小峰.高职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思路探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1):79-8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曹熠城,男,1980年出生,福建龙岩人,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作者:欧雪婷,女,1980年出生,广东佛山人,助教,主要从事园林专业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