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

李秀敏

李秀敏

(林省白城市洮北区领下镇中心卫生院吉林白城137017)

【摘要】目的:对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随机将研究收取的6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均在2015年1月份到2015年12月份到笔者所在医院接收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对照组实施末梢血采集,实验组实施静脉血采集,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部分指标,RBC、WBC、PLT、Hb以及HCT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两组患者在MCHC指标对比上,差异不大(P>0.05)。结论:应用静脉血采集实施血常规检验,其检测结果比末梢血采血检验结果更为准确,应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静脉采血;末梢采血;血常规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215-02

血常规在临床检验项目中是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涉及的血液指标有PLT、Hb、WBC以及RBC等,通过血常规检验,能够有效对患者血液中细胞的数量以及形态等情况的变化进行了解,便于医师对疾病进行诊治[1]。在临床上,血常规检验的方法包括两种,末梢血采集以及静脉血采集[2]。笔者所在医院就这两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准确性开展了以下研究,详细报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将研究收取的60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均在2015年1月份到2015年12月份到笔者所在医院接收血常规检验的患者。男性有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为23~67(38.2±0.3)岁。两组患者经比较,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不成立,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血液采血,于清晨8点对患者实施空腹采血。

实验组患者实施静脉血采集,采集位置去患者肘部静脉,采血前对皮肤进行消毒清洁,之后应用一次性采血针与真快抗凝管连接实施采血,采血量控制为5毫升到8毫升,取稀释液置入抗凝管进行稀样,摇匀,动作轻柔以避免出现溶血。

对照组患者实施末梢血采集,采集位置取患者左手食指或者无名指内侧,采血前对皮肤进行消毒清洁,之后应用一次性采血针实施采血,并将血液标本置于抗凝管,摇匀。

采血结束后应用血液分析仪实施血常规检验,采血后24小时内要求完成检验。

检测方法主要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检测前对设备实施保养和维护,确保设备性能稳定,按说明对两组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测。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录入电脑,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实施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指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RBC、WBC、PLT、Hb以及HCT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在MCHC指标对比上,两组患者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详情见下表。

表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指标对比

可见,RBC、PLT、Hb、HCT指标比较显示,实验组比对照组高;WBC指标比较显示,实验组比对照组低。

3.讨论

在人体,血液是重要组成物质,其主要由血浆、血细胞、细胞因子等构成,血液组成部分的变化,都反映了机体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因此临床上通过对血液进行检验,可实现对疾病的发现以及治疗。血常规是临床检验常见的诊断项目,其通过对血液中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等指标进行检验,通过观察血液中细胞数量、形态的变化,对疾病进行诊断,有效为医师的诊治提供重要依据[3]。

有研究指出,对于血常规检验,采血方法的不同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精确性。因此采血方法的选择与检验结果密切相关,如何选择合适的采血方法,受到了众多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在临床上,目前的血液采集主要包括了末梢血采集以及静脉血采集,其中末梢血采集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操作简便,且疼痛轻,患者容易接受,尤其是小儿群体更为适用。然而该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末梢血液主要源于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差,采血过程中需要反复挤压,容易导致其余组织成分的混入,导致检验结果受到影响。另外,末梢血液在低温状态下,相同条件下容易出现溶血,影响检验结果[4]。

随着检验技术的改进,静脉血采集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相比末梢采血,其采血过程不容易受到干扰,血液纯度高,能够有效反映血液的重要指标情况。取肘部前静脉进行采集,不容易因外界环境受到影响,且血液成分稳定良好。抗凝试管的应用,可预防血小板检验结果不准的情况。

笔者所在医院经研究,显示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部分指标,RBC、WBC、PLT、Hb以及HCT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其中RBC、PLT、Hb、HCT指标比较显示,实验组比对照组高;WBC指标比较显示,实验组比对照组低。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两组患者在MCHC指标对比上,差异不大(P>0.05)。

综上所述,采血方法的不同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其中以静脉采血的检验结果准确性高,临床应用价值理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梅,张凌峰,付永航.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价值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4):103-104.

[2]韩秋青,王爱玲,韩风杰.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26):131-132.

[3]何昭霞,李灵,陈杰.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河北医学,2012,18(10):149-150.

[4]张俸绮.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9):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