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论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

李强

李强(建设银行西安南大街支行,陕西西安710001)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银行保险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发展银行保险的对策。首先,应确定明确的发展战略立足国内、利润优先、综合化经营其次,应加快建立适宜的组织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客户为中心,整合银行保险产品,加强营销协作,重构服务流程同时注重风险防范。

关键词:银行保险;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040-02

我国银行保险的出现虽然晚,但发展速度相当快,各家保险公司争先推出适合银行销售的产品,但其模式主要以分销协议的形式出现新进入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开始在分销协议的基础上,逐步尝试开展新项目,向战略联盟的方向转变。近年来,伴随着发达国家银行保险业务的迅猛发展,银行保险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一、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银行保险出现较晚,发展速度较快,处于代理保险为主的分销协议合作阶段向战略联盟发展的阶段。1980年国内保险业在中断数十年后重新起步发展,由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垄断经营,通过与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合作,在银行向客户提供贷款时获得企业的财产保险、团体保险,银行取得企业贷款抵押物发生保险事故时的优先受偿权及相应的保险业务代理手续费,银行仅是保险公司的兼业代理人。

1995年,华安财产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以及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在银行销售保险产品,迈出了我国银行保险探索的第一步。2000年,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进入第一个高潮,各大国有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作为保险市场主体竞争激烈,纷纷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尝试开拓银行保险市场,2001年保费达47亿元,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全面铺开、交叉合用、初步竞争。2002年,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各保险公司开始注重银行保险服务质量的提高。银行保险不仅已和个人代理寿险、团体直销寿险一道,成为人寿保险的“三驾马车”之一,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2003年,我国银行保险逐渐呈分化之势。2004年以来,我国银行保险趋缓,进入了理性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保险公司仍然不断探索与商业银行进行深入合作的途径,积极开展银行保险业务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不再单纯追求业务数量,更加注重业务质量的提高。

目前,中国的第一代银行保险将随着期满给付的来临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各主要的寿险公司第一代银行保险产品从2006年第4季度开始陆续到期,从2009年到2010年将成为第一代银行保险产品期满给付的高峰期。随着期满给付工作的结束,以“储蓄替代”为基本特征的第一代银行保险产品也将自然地退出历史舞台。

我国目前市场中销售的银行保险主要有以下几类:(1)投资分红类寿险;(2)年金型保险;(3)保障类产品;(4)与银行本身业务有关的险种。

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松散型销售协议经营模式

从我国银行保险的实际运作来看,保险公司依托银行的网点推销产品,扩大保费收入,银行从中获取代理费与佣金,增加手续费收入。不管是双方签订的协议名称是“战略伙伴”还是其他,银行都不承担保险责任,只组织向客户推销保险产品,促成销售的实现,因此,我国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是销售协议模式。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没有资本纽带关系,无法形成紧密联系,从而无法推动银行保险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二)单一化产品,同质化程度

目前银行保险产品主要以寿险产品为主,小部分是健康险、意外险与财产保险。在寿险产品中,其中95%以上都是储蓄分红型或投资连结型,投资成分重、保险成分弱,不仅在保险公司之间存在明显的同质性,而且与银行产品也存在替代问题,并形成银行与保险产品竞争现象。这种产品的单一和同质性使各保险公司不能发挥其技术优势,也没有跟银行产品形成优势互补,只是在盲目地争规模、争渠道,靠拚手续费等较为低级的竞争手段,在保险公司间形成恶性竞争。另一方面,片面强调投资分红,使投保人将获取红利视为唯一目的,削弱了产品本身的保障性,造成养老型寿险产品供给不足。

(三)激烈竞争背景下手续费逐渐攀升导致保险公司成本上升

在保险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又急于拓展银行保险业务,把精力都放在与银行网点建立合作关系,忽视开发适销对路的银行保险新产品,因此各家保险公司纷纷争规模、争渠道,导致代理手续费越来越高。银行则利用手中的网络、信息、客户、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等资源来占有银行保险业务,索要高额手续费。由于手续费的持续上升,极大地削弱了银行保险产品的成本优势。再加上保险公司的公关费用、公司各类人员工资、业务单证成本,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基本上是无利润或低利润销售,保险公司的人称其为“赔本赚吃喝”。

(四)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短期化

目前国内大多数保险公司和银行签订的都是一年期的代理协议,无法保证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由于合作的短期性,双方在技术应用、产品开发上的合作无从谈起,导致银行保险产品的不能反映客户的需求,实质上是保险公司的保险,不是银行保险。

三、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对策

(一)综合化经营

我国国内银行保险市场具有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应立足于国内市场。我国政策和法律环境不明朗,银行保险呈现跨业经营的趋势,但也只是简单地模仿国外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形式,没有真正理解国外银行保险的实质,形成目前渠道上的合作—销售协议模式。因此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应借鉴国外银行保险的发展优势、精髓,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不应一味地追求体制上的金融集团混业模式,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资源取得最大效应为出发点,由“规模优先”向“利润优先”转变,进行综合化经营,取得规模及范围效应。并按市场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减少目标短视,追逐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的行为,重视合作对象选择。

(二)以客户为中心,重构服务流程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具体而言,就是把增加客户价值作为贯彻“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基本策略,通过改善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忠诚度,提升业务价值创造的边际利润。客户价值可分为核心价值、形式价值、附加价值、支付成本四个变量。因此,需对客户进行细分。从客户细分后,按目标客户需求进行客户定位,以集中的资源为公司选定的目标客户进行优质到位的服务,让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回报,对客户进行主动服务,了解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因为产品在竞争中固然重要,但易模仿,而服务的实质是不可模仿,是建立差异性竞争优势的基石。

(三)注重风险防范

银行保险作为跨业经营的产物,是一种创新,在带来收益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新的风险。如何防范银行保险的经营风险,是一个重大问题。银行保险的风险具有系统上的、经营上的风险,系统上的风险主要是银行与保险由于经营对象的不同形成的行业间的风险经营上的风险主要涉及产品开发、营销渠道、经营技术、承保操作、法律政策等风险,因此,在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转轨期间,应做好风险的规避与控制。

首先,是系统风险。银行要保护客户存款利益,保险公司要维护保单持有人的权益,同时,传染是集团企业相关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应按照监管要求重视资本管理,防范银行、保险跨业经营过程中的行业风险传递,做好行业间的“防火墙”建设,二者间的经营利益分配,通过建立适宜的内部行业收益分配体系进行共享。

其次,是经营风险。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市场份额最大的产品趸缴分红型产品,由于产品比例过高,同时资本市场又不稳定,资金运用渠道相对较窄,造成过高的分红压力。因此,保险公司开发新产品时,不能闭门造车,应充分通过银行反馈,了解客户需求,与银行联合共同创新产品,满足客户对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等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重视对现有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避免短期行为,防范营销渠道风险在现行体制下。

总之,银行保险是金融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向全球化、一体化的产物,但银行保险及相关金融创新并非是没有障碍的坦途。我国银行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按照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环境,银行保险的发展更多是金融业谋求变革的准备性尝试,而非对金融业发展潮流的引导。所以,我国银行保险业应在战略高度来落实实务,我国银行保险在由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过程中,研究银行保险采取何种战略、战术,以促进我国金融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小哈罗德斯凯博等著,荆涛等译.国际风险与保险环境一管理分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宋明眠.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特点及其分析[J].金融研究,2009.2

作者简介:李强,男,(1973.1—),陕西榆林人,MBA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