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注射后是否按压与皮下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低分子肝素注射后是否按压与皮下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何金杰胡春阁赵敏刘小翠

(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三科甘肃兰州730030)

(2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目的:研究腹壁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是否按压与皮下出血的关系。方法:对107例冠心病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脐旁左侧注射后不按压(观察组),脐旁右侧注射后按压5min,注射12h后,观察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及出血程度。结果:不按压组的皮下出血率及出血程度较按压组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不按压可减轻皮下出血情况。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按压;皮下出血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172-02

低分子肝素抗血栓作用强,常用于冠心病患者。该药物半衰期长,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是近年来全球应用最广的抗凝药物[1],但易引起注射部位及周围组织皮下出血,甚至皮下血肿,导致局部疼痛,降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影响康复。为此,已有很多同行研究注射部位及注射方法,其意见大致相同,但在注射后是否按压的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本研究运用自身对照实验法,探讨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是否按压与皮下出血的关系,减少皮下出血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5.1~2015.7在我科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住院患者。纳入标准:(1)冠心病患者。(2)腹壁皮肤完好。(3)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商品名:速碧林,0.6ml:6150AXaIU/支),每12h给药一次,连续用药3~7d。(4)自愿参与此项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及肝、肾功能异常者。(2)腹壁皮肤有瘢痕、破溃、脓包等。(3)明显消瘦者,BMI<18.5kg/㎡。本研究过程中,有7例患者退出(4例转科,2例自动出院,1例因药物依从性差暂停低分子肝素治疗),最终入组例数为107例,其中男性58例(54.2%),女性49例(45.8%),年龄55~87岁之间,共注射低分子肝素1002例次。

1.2方法

1.2.1实验方法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研究,以肚脐为界,左侧为观察组,于9:00注射后,嘱患者勿揉、勿压,衣裤宽松,以免注射部位受压。右侧为对照组,于21:00注射后,穿刺处垂直按压5min,按压处腹壁下陷约1cm,注射药物后12h观察皮下出血情况。选用同一种低分子肝素,所有注射均由同一名护士完成。

1.2.2注射部位选择腹壁皮下注射,位置在脐上下5cm,左右10cm范围内(脐周1cm除外),注射相距2cm/次[2],避开皮下淤血,皮下结节的部位,有规律的转换注射部位。

1.2.3注射方法采用留置气泡注射术,注射前留取0.1ml空气,注射时将空气弹至药液上方,用拇指、食指捏起腹壁皮肤,食指形成一凸起皮褶(注射药液时仍处于此状态),垂直进针,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推注药液,推注时间大于20s,推注完毕后停10s再按原进针角度拔针。

1.2.4评价标准参照相关文献确定为:皮下出血直径≤0.5cm为未出血;0.5cm<直径≤1cm为轻度出血,1cm<直径≤2cm为中度出血,直径>2cm或有硬结、血肿者为重度出血。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自身对照校正χ2检验。

2.结果

2.1表1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比较,见表1

3.讨论

3.1腹部生理特点腹部皮下属于疏松结缔组织,皮下脂肪厚,出血自限性差,瘦者或腹壁较薄者,易误入肌层,导致皮下出血及硬肿。注射时捏起皮肤,使毛细血管松弛弯曲,不易受破坏,垂直进针可减少组织损伤。我科多为老年患者,老年人血管脆性大,拔针后按压易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导致皮下出血。

3.2按压方式表1、表2显示,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程度相比较,均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相较于注射后按压5min,不按压更能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及出血程度。拔针后用棉签按压,会增加药物对注射部位的刺激和挤压,有研究显示:压迫力度越大,越易引起出血。且压迫易移位,易导致皮下出血,注射后不按压,可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损伤,引起皮下出血。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往往指导患者或家属自己按压,压迫力度、时间很难掌握,增加出血风险。注射后不按压,减少人为因素对皮下血管的破坏,可降低皮下出血风险。

3.3患者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患者常接触的给药方式多以肌肉注射及静脉注射为主,接触腹壁皮下注射时,陌生感强,易惧怕;皮下出血会阻碍药物被有效吸收,降低临床疗效,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心理,不利于患者配合治疗[3]。因此,注射低分子肝素前应向患者耐心解释药物作用、用药目的及注意事项,减轻其紧张、恐惧的心理。注射药物时,与患者多交流从而转移注意力,但尽量不要让患者笑或在其咳嗽时注射药液,以免针头因腹壁的运动而滑动,增加局部毛细血管的损伤,引起不良反应。本研究过程中有1例男性患者,因将皮带紧系于穿刺部位,右侧腹壁出现3x4cm皮下血肿,伴硬结,疼痛明显,暂停低分子肝素治疗,未纳入组内。因此,注射药物后穿刺处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嘱患者避免揉搓、按摩穿刺部位,勿将皮带或松紧带系于穿刺处,以免过度压迫、揉搓引起腹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禁忌热敷,防止血管扩张引起出血[14][15]。当皮下出现血肿、硬结时,需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处理,从而减缓疼痛,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

4.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规范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后,不按压更能降低皮下出血率及出血程度,故推荐注射低分子肝素后不按压,这样既可控制、减轻患者皮下出现情况,又可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贾雅琴.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预防和护理[J].

现代护理,2006,12(30):2858-2859.

[2]李妹.不同部位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致皮下出血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9):2508-2509.

[3]狄红月,王志伟.低分子肝素不同皮下注射方式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J].天津护理,2010,18(5):249-252.